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文学学习心得

(2010-12-29 17:09:19)
标签:

手机博客

杂谈

老师安排写关于古典文学学习心得的文章己有一个星期余了,我却迟迟没有动笔,每每欲动笔时总是思绪万千不得要领,只好作罢。是啊,古典文学何等深邃繁复,岂我一时之兴可以拿捏的出头绪来?昨天参加读者协会的成果展,展示的是解读儒家经典名句。偶有所感,才起笔勿勿记下思路来。
所讲内容大抵是不记得了,但其中对“文”的讲解使我突然忆起老师讲过的一句语:大学之大在于文化,文化之要在于精神。是的一所大学所以闻名贵在精神,而精神的养成基于文化。而我认为文化之要在于“化”字,医者悬壶,佛者度人,儒者教人,一言以蔽之,化也。古典文学的学也是这样。<未完待续>
我认为古典文学学习的“化”应该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称它为“内化”,也就是将所学内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经过筛选和提炼加工,将文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完成第一次飞跃。另外,中国古典文学常常出现“文以载道”的说法,到现代又将文学定义为审美内含,我们姑且称之为“文以载[美]”,此外我们也常说古代文学“文史哲不分家”,不管这文载的是“道”,还是“美”,亦或是“史”,是“哲”,我觉得其中所共同的是一个“载”字。所谓“载”字,即体现为第二个层面即“外化”,也就是具体生活中实现文本自身并添加自己解读的所谓“道”的、“审美”的、“社会”的功能。
我觉得老师讲古典文学是浪漫的定位,便是对古典文学“内化”提炼的生命体验;而漫谈式的讲授,便是加杂自我感受的“外化”过程。
<二>
学习古典文学已有一个学期,给我留下印象最琛的是老师漫谈式的讲授方式,好多人也许受“考试主义”的功利思想毒害太深,以为漫谈使人不得要领,不能提携纲要,切中要害。而我却很是赞同这种方法的,因为形式上虽为漫谈,但绝不是乱谈,我觉得这种方式可以比之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漫谈不似功利的结论式的合盘托出,而是命题推理式的求证,更具逻辑性、深刻性,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学到一种研究方式,以便自主学习,甚而自行研究。(也就是说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是一种研究方法。)
具体来说,古典文学的学习应该先从环境学起,文学可以说是环境的产物,因为人的眼界总是与当时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环境契合,如原始文明受自然胁迫,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便将精神假托于神灵;又如先秦,战乱使先秦贤人形成大一统思想,以避免纷争祈求和平,乱使之然也;再如汉以后加强思想专政,史官地位衰微成为“御用”文人,等等,反映在文学上便是时代特征。
历史风貌决定时代特征,时代特征又表现为文体特征。如:先秦的浑顿(前期的神秘浪漫,后期的理性现实),秦汉的奋进(宏阔豪迈),魏晋的苍桑(慷慨悲凉到悲凉任气,人的觉醒)。。。又如先秦散文,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熟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相反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文者都有自身独特的一面,如孔子的君子,屈子的浪漫,太史公的正义,曹氏父子的慷慨,阮籍的疏放,陶潜的悠然自得,等等这些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环境)下,特殊人生历程造就的,因此在把握宏观条件前题下,把握其特殊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