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利润确认过程的一点体会
(2018-03-29 13:52:16)| 分类: 坐而论道 |
以下分析不考虑所得税,不考虑持偿成本,通过一个极度简化的例子,探讨下寿险利润确认的过程。
假设某险种,保险期2年,每10个人有一个人出险,出险后在两年末赔付10000元,保费趸交,每人1000元,假定有10个人投保,假定投资收益率为5%,内含价值的折现率为11%。
一、0时点的内含价值,现在收到的10000元保费,按收益率5%计算,两年后达到11025元,赔付10000元后,还剩下1025元,按11%折为现值831.91元,在0时点,也就是现在,内含价值为831.91元。
一年末的内含价值,假定第一年真实收益率等于预定收益率5%,第二年预定收益率保持5%不变,则第二年年末,投资本金加收益将达到11025元,赔付完10000元后,还剩1025元,按11%折现,第一年末的内含价值为923.42元,正好是831.91*1.11=923.42,也就是说,一切按预计进行的话,内含价值按11%展开的,因为本来它就是按11%折现的。
但是如果在第一年末,发现第一年真实收益率是5.5%,这时,第二年预计收益率还是5%,内含价值就会有所不同,此时,保险公司的投资本金加收益是10550,按5%的预计收益,第二年末会达到11077.5,赔付完10000元后,还剩下1077.5,按11%折现后是970.72,也就是说在第一年末,内含价值达到了970.72,比831.91增长了16.68%,这就不是按11%增长了,因为出现了投资回报偏差。
二、剩余边际与利润的变化
准备金包括三部分,一是合理估计负债,这一部分是9070.3,是把10000元赔付用5%折到0时点的值;二是风险边际,假定收益率比较差,达不到预期,只能达到4%,那么应计提9245.6元,是10000元的赔付按4%折到0时点的值,这个值与合理估计负债的差额是175.3,计入风险边际。三是不能确认首日利得,所以总的应计提准备应为收到的保费10000元,10000元与9245.6的差额为754.4,计入剩余边际。这样,收到10000元保费,计提责任准备金10000元,0时点无利润。假定剩余边际按时间均匀摊销。每年摊一半。
第一年末,假定第一年的真实投资收益是5%,那么,要确认投资收益500元。再看准备金,还是三部分,合理估计负债9523.8,是10000元的赔付按5%折到第一年年末的值;风险准备金91.6,是10000元的赔付按4%折现到第一年末的值9615.4减去合理估计负债的值;剩余边际摊销掉一半377.2,还剩377.2。总准备金变为9992.6。总的准备金从10000变成9992.6,转回了7.4。
第一年的利润为507.4,分别是投资收益500,以及转回的准备金7.4。相应的,如果第二年投资收益率还是5%,第二年要确认投资收益525,然后赔付支出10000,与准备金的差额是7.4,第二年确认利润517.6元,两年利润之和正好是1025元,正好等于929.7*1.05*1.05,其中929.7是风险边际与剩余边际之和。
如果第一年的真实收益为5.5%,要确认投资收益550元,其他不变,利润变为557.4元。相应的,第二年,如果投资收益率为5%,那么投资收益为527.5,赔付支出10000元,与准备金差额是7.4,确认利润520.1,两年共确认利润1077.5。这样,两年利润之和就不再是风险边际与剩余边际的终值1025,并且也不等 于929.7*1.055*1.05,因为在取得5.5%收益时,不是只有929.7取得了这个收益率,而是整个保费10000元都取得了这个收益率。
三、结论
如果实际经营符合预定假设,保险公司的利润就是剩余边际与风险边际的展开与摊销,内含价值就是按预定的折现率展开。但实际情况往往与预定不符。
投资收益率最容易与假定不符,而投资收益率是以整体可投资资产为基础的计算的,这个基础远大于内含价值与剩余边际,所以,短期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是投资收益率,但是它是一个不可累加因素,是基本只影响当年的一次性因素,而剩余边际、内含价是可累加因素,是影响长期的决定性力量。
根据剩余边际算出的利润实际上是一个期望利润,根据内含价值算出的最终权益价值也是个期望价值。如果某些年度,由于投资收益与预定利率偏差,导致利润偏离期望利润很大,要记住用期望利润估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