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业务的风险识别
(2012-05-17 10:49:28)
标签:
股票 |
分类: 坐而论道 |
对于民生银行大力发展的商贷通业务,有一些投资者并不看好,认为其联保、互保方式,容易引发逆向选择,增大风险。
逆向选择理论上很简单,比如说,银行对于有充足的抵押的贷款,由于无潜在损失,贷款利率只需定为6%,即可获得正常的利润。而民生银行允许抵押不充分的客户贷款,假定民生银行估计的平均违约率为3%,则会要求9%的小微贷款利率。按逆向选择理论,小商户就会想,我的违约概率是多少,如果大于3%,我就去找民生银行,如果小于3%,我就不找民生银行,否则我就吃亏了。所以,来民生贷款的,都是违约概率大于平均水平的,而民生银行对贷款的定价是按平均水平来的,以上情况一旦发生,民生银行经营就会很差,这是纯理论情况下的逆向选择。
但笔者认为,以上情况太过简单,根本不符合现实。实际情况是非常粗糙的。
情况一、假定银行分成两家,甲是号称稳健的,无抵押则不放贷;乙是激进的,联保、信用也接受。那么好了,不能提供充足抵押品的,违约率低于3%的客户,从甲那里贷不到款,只能接受乙的利率水平。哪里有逆向选择呢?
情况二、假定两家银行均接受联保、信用贷款,两者银行均不具有风险识别能力,也就说,不能针对个别客户进行个别定价,那么,也不会出现逆向选择。
情况三、均接受联保、信用贷款。甲有风险识别能力,乙不具有风险识别能力。比如说招行能正确识别风险,民生银行不具备识别风险的能力。那么,违约风险低的去找招行,正确定价,比如说,某小微客户的违约率是1%,则招行给其定为7%的利率水平,低于民生的统一定价9%;违约风险高的来找民生银行行骗,比如违约概率大于3%的,在民生贷款的成本低于在招行贷款的成本。这样一来,逆向选择发生了,民生肯定死。可见,逆向选择发生的必要前提是至少有一家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远高于同行。但问题是,哪家银行识别风险的能力显著高于他行?好像看不到,没有明显差异,大家表面上不良都很低,这也不是能事前分析出来的,而是需要事实说话,人没有这个预见能力。
二、策略
笔者认为,对小微客户的风险识别基本是扯淡。摸着脑袋想想,信贷员能分析出某家小企业贷款的违约概率?他是神吗?企业主也未必知道。再者说,对小微企业,一家一家进行风险识别,成本上划算吗?就像保险公司,他的经营不是靠对投保人进行精细的风险识别,比如说甲去投保意外险,保险公司不会去算甲这个具体的个人出车祸的可能性是多大,而是根据人群整体出车祸的概率是多大,算出一个合理保费,依据的是大数法则。
那么,银行的策略是什么?
1是抵押不充分就不贷,这种策略安全,但永远发展不大,因为大量小微正是提供不出合格的抵押品。
2是尽快建立客户群,积累起一个大数,然后找规律,完成定价。比如用户达到了上百万,这里面就有规律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违约率有何种变化,相应的应如何定价。 这个策略才基本靠谱。好像保险公司,投保的人越多,实际出险率与期望值的偏离才会越小,经营才越稳健。
笔者并不是不重视风险识别,只是说,对小微的风险识别肯定是建立在大数基础上的平均风险识别,不可能是单笔的识别,这时,首先发展客户规模,成为大数,才有定价的能力。号称稳健的,规模上先吃了亏,在批量风险识别上也会落后的。民生的基本策略,大力发展规模,找到大数规律之前大量计提拨备,客户群足够多之后,找到大数规律正确定价,应是靠谱的。
当然,一件事情不可行,只要一个条件不满足就得了;一件事可行,需要的条件是非常多的。所以,上面分析,并不能说明商贷通最后一定能成功,正如老股先生所说,这个需要事实说话,事前不可能一方完全说服另一方,只能等待一个经济低迷时期过后,大家再回头来看。
三、看点
估计2012年应是各家银行差异化的元年,有的优势在对公业务,有的优势在吸收存款,有的优势在小微,群雄逐鹿,谁能胜出?
1、对公贷款增速是否会迎来拐点?呵呵,随着投资规模下降,对公贷款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是不是意味着高速发展告一段落?这对一些大行,以及一些严重依赖对公业务的股份制或城商行,是不利的。此时,号称稳健,小微业务发展得磨磨蹭蹭,基本上就是无所作为的代名词。
3、是否还有能力坚持大量计提拨备。这个是针对民生而言的,毕竟这个商贷通风险如何,尚未可知,如果仍大量计提,安全边际会增加,则看高一线。
4、银行快速增长期基本结束,那么,贷款增速下来的,核心资本消耗是否也下来了,分红能否上去?我们就等着这个呢。明年,民生的分红能到5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