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圣人病病,是以无病。看来自省是非常重要的,自省的目的是找到失败的原因,进而改正。本人体会,这是非常难的,有着一颗向善的心,不一定能干成好事。
第一关,只有抛弃了自尊、虚荣,才有可能找到原因,这一关就不好过,因为人们经常把原因归结到他人头上;第二关,保持客观也不一定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客观加深刻才行,所以这一关也不好过;第三关,找到真正的原因,很大可能也改不了。知易行难。通过自省,能提高自己的,应该是少之又少。
事件一、
本人在高校任教几年,自认责任心不输任何人,发现一个现象,大概总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上课不认真的。我试了很多方法,最终结果还是大部分人不能从课堂上受益,有时忍不住动怒,所以也经常反省这件事。
如果认为学生错了,自己没错,那么以后还会经常生气,显然,无助于提高自己,这属于第一关就没过。承认自己有错,那么错在何处?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了,一方面,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不一定以后就干本专业,他凭什么认真听,有的家里有门路,就是混毕业证的,能及格就得了。另一方面,佛法只渡有缘人,老师只能教会想学的学生,不想学的,呵呵,佛法都无可奈何,何况我一个老师。把期望降低,关注那些想学的,让他们学好,就行了。这样,第二关就过了,但第三关,我还没过,知道做不到,还是忍不住生气,很明显自己修养不够,还需历练。
事件二、
某老兄号称价值投资者,以价值估值的4折为目标价,但很多次都等不到目标价就买入了,结果买完之后还会跌一段,被套一段时间,股票往往最终是能达到其目标价的,也就是买早了。于是,该兄反省了,缺乏耐心,以后一定要等到目标价。后来,某兄看好一只股票,死等目标价,结果差一点没到目标价,也没买成,后来该股一路飙升。
于是,该兄又反省,以后要果断,为什么非要在乎那一两毛钱,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再后来,又一只股票,离目标价还有几毛就买了,最终股票到了目标价,还继续下跌了很多,于是,该兄又进入了下一轮反省。
反观这位仁兄,第二关没过,反省出来的原因不深刻,找到的是形式,而不是本质。难道耐心、果断这么深刻的东东是形式吗,真的是形式。如果死等目标价,一旦能买入,成本会较低,但踏空风险会增加;如果比较灵活一点,接近目标价也以买入,成本会较高,但踏空风险较小,两者各有优劣。
换句话说,如果选择了耐心这种形式,那么踏空就是必须要承担的成本;如果选择了果断这种形式,那么短期被套就是必须要承担的成本。像上面这位老兄,需要反省的是自己更容易接受短期被套还是踏空,而不是一直摇摆不定,只想获益,不想承担成本。一直耐心或一直果断,都会有收获,一直摇摆,不一定有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