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篇关于蓝筹僵尸的文章,大意如下:很多投资者(美国)购买了沃尔玛、辉瑞、可口可乐、微软等蓝筹股,并持有了10年左右,在这10年间,上述很多公司的盈利基本上能维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长,但股价基本未动,一潭死水,这些公司的股票就被称之为蓝筹僵尸股。其实A股市场何尝没有僵尸,比如07年以30到40倍市盈率买入了银行股,将近五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没解套。投资者把大把时间放在了这些僵尸上,无疑是很郁闷的,人生有几个10年、几个5年?那么这个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针对此,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假僵尸。
对于有一定成长性的蓝筹,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僵尸,其类似于僵尸的股价表现,是由于投资者在阶段性高估时买入。比如在高估时买入,随着时间的延长,一方面业绩增长,直至翻倍,推动股价上行;另一方面估值回归理性,由40倍市盈率逐渐下降到20倍。两种力量相互抵消,使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这种僵尸现象,其实责任在于投资者,投资者给的溢价过高了,没有遵循安全边际的原则。
二、真僵尸。
有一些行业或公司,缺乏成长性,每股收益波动不大,并且公司没有更好的投资项目,大部分收益用于分配。比如高速公路类的公司、景点类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理论上应类似于债券,但实际中由于预期的变化,其波动是在一个比较宽的区间。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可以谋求稳定的分红,但股价很难有惊人的表现,有一部分投资者偏好于这类稳定的公司。当然,有的公司,没有成长性也不分红,而是管理层拿钱乱花,那就连僵尸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个吸血鬼。真僵尸并不是贬义,只是个代称,这类公司其实也不错,说白了就是高分红的债券型企业。以下所说的僵尸,均是指高分红的债券型企业。
三、好企业的最终归宿,就是僵尸。
好的投资标的就是经过较长的稳健增长后,有希望成长为高分红债券型企业,已经成为僵尸的企业不是好的投资标的。在这里先要理解分红与增长的关系。比如说一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是20%,并且能维持不变。当前每股净资产为1元,经营一年后,每股收益为0.2元。如果这0.2元都分红,则第二年年初的净资产仍为1元,由于净资产收益率不变,第二年的每股收益还是0.2元。如果这0.2元不分红,那么第二年年初的每股净资产是1.2元,第二年的每股收益为0.24元。
如果这家企业当前就丧失了成长性,没有好的项目可以投资,它的收益全部分红,则增长率为0,每年股东得到0.2的股利,假定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在8%到10%之间波动,则其股票价格在2到2.5元之间波动。从股价看,这只股票就已经成为僵尸,它就不是最好的投资标的。
同样是这家企业,如果还有10年的成长时间,为了维持20%的增长速度,它只能不分红,那么每年净资产增加20%,每股收益也会增加20%,假定当前股价为15倍市盈率,即3元每股。10年后每股净资产会达到5元左右,每股收益约为1元。从第11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它停止增长,那么就可以每年付息1元,假定债券收益在8%至10%之间波动,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在12.5元到10元之间波动。投资者也获得了10年3倍或4倍的收益,相对来说很不错了。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以10倍市盈率介入,收益更可观。
当然,成长为僵尸需要的时间太长,也不可行,比如上述企业,10年不分红,但到第11年,在成长性丧失的同时,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为5%,那么这10年就白玩了,现实中是有这种可能的。也就是说,对于长期不分红的企业,市场不一定认可其价值,当成长为僵尸,并且大比例分红时,市场就必须认可,价值必须回归。
所以,我们要投资的,应该是经过合理的时间,可以成长为僵尸的企业,以防市场长期不认账,收益表现不佳。
四、大多数企业想成为僵尸而不能。
有很多企业,根本发展不到债券型企业就夭折了。比如有的企业增长不稳定,净资产收益率忽高忽低,投资于这类企业只能寄托于运气了;还有一些企业,丧失成长性的同时,净资产收益率也大幅降低,投资者白白守候了很多年;有的企业,按理说已经是僵尸,但管理层不分红,乱花钱,从而蜕变成吸血鬼,也是很悲惨的。
五、结论
较长一段时间的稳健成长,是获取投资收益的必要条件;成长为僵尸,是价格向价值回归的重要途径,是投资收益实现的重要方式。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的标的应是有潜力的;
1、稳健成长。
2、股权结构合理,这一条是保证管理层不至于胡来。(比如一股独大可能不行,大股东可以通过分红以外的方式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同等条件下,民营可能比国有要好一些,国有股东所有者缺位,管理层随意性大等等;有外资股东参与可能会更好)
3、成长性丧失时,净资产收益率不至于大幅下降。这一条要求有适度的垄断性,在成长性丧失时,竞争不至于太激烈。其实一些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比如白药、茅台等,当其成长性丧失时,产品价格不至于大幅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会保持稳定。再比如国家政策限制了竞争的行业,也不至于过度竞争。一些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在行业迅速发展的时候,也跟着迅速发展,当行业饱和了,又开始过度竞争,结果业绩大幅下降,这一类企业就要注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