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炭步镇华岭村游记

标签:
广州花都炭步镇华岭村游记 |


华岭村牌坊


华岭村村前有一口呈月牙形的水塘。
藏在屋梁上才得以保存的骆秉章公官像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入湖南,骆秉章以防守不力,被革职留任。后以守长沙有功而复职,并为清廷所倚重。旋署湖北巡抚。咸丰三年(1853年),实授湖南巡抚,任上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皆听之。咸丰十年(1860年),奉命督办四川军务,率军入川。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四川总督。同治元年(1862年),骆秉章派重兵防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之后石达开请求和谈,骆秉章佯称答应,后将石达开俘虏,解至成都凌迟处死。清廷授以太子太保衔。

同治六年(1866年)病逝,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号文忠。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并称“晚清八大名臣”。




骆秉章湖南巡抚、晚清八大名臣之一,骆秉章(1793年—1866年),原名俊,以字行,改字籥门,号儒斋,广东花县华岭村人。晚清湘军重要将领。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并称“晚清八大名臣”。
“花县人”打“花县人”



咸丰十年(1860年)农历六月,67岁的骆秉章奉调入川督办军务。此时,李永和、卯得兴踞青神,蓝大顺围绵州,张第才、何国梁围顺庆,骆秉章帅湘军萧启江部一万二千余人入川。骆秉章摸清形势后,针对敌方“分兵略地”的战略,决定实行集中兵力分别击破的方针,并施展反间,分化瓦解。当两军对阵之时,蓝朝鼎部下参与机要的文书黄鼎叛变,骆秉章遂掌握太平军布防的一切军事机密。咸丰十年(1860年)农历九月五日,清军对太平军合围猛攻,太平军退守丹棱,但清军步步逼进,太平军虽一部突围,但蓝大顺壮烈战死。之后,骆秉章集中兵力再围铁山根据地,川军、湘军封锁四方,最后引环龙河水淹灌。


西太后为啥专程派人到炭步华岭为骆秉章建家庙



骆秉章深得朝廷恩宠,需从太平天国起义说起。1851年,骆秉章的老乡、广东花县人洪秀全率众在广西金田起义。起义军一路北上,打到南京。湖南,也成为两军对决的主战场。由于八旗兵屡败,清政府只好授权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团练,但朝廷并不出资。此时,骆秉章正任湖南巡抚。曾国藩组建的这支队伍便是大名鼎鼎的湘军,湘军和太平军大小历经了无数次的战斗。初期,曾国藩也曾多次败在太平军的手下,如1854年的靖港之战。当时,曾国藩训练的水师去进攻长沙靖港的太平军西征军,结果曾国藩的水师全军覆没,他羞愤难当,差点投水自杀。后来,骆秉章是极力劝慰曾国藩,并支持他向清廷提出“数省合防”的建议,重新组建湘军。

当年曾国藩写给骆秉章的一封书札这么写道:“老前辈大人阁下:目前,侍倡议云贵兵三千以一千援江西、以一千留湖南。老前辈广于采纳,恰与拙见相同。平江林令捐资募勇五百赴毛竹山防堵,实为可取,昨已商定批准,求速委员往办县事。侍制国藩顿首。”在重组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最担忧的筹粮、筹饷、筹兵械等问题,都得到了骆秉章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对决中,支持曾国藩、左宗棠与太平军作战到底、挽救清政府败局的正是骆秉章。

而左宗棠也正是由于骆秉章的慧眼识珠,才大放异彩,最终成为封疆大吏。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县人。生性聪敏,少有大志。但中举人后屡试不第,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转而钻研地理、军事、经济等经世致用之书。1854年初,正在老家湘阴东山隐居的左宗棠处于危险之中。此时,太平军正以风卷残云之势攻入湖南,进逼长沙。由于名声在外,太平军多次前往搜捕左宗棠。为躲避战乱,他带着最疼爱的女婿陶桄来到长沙。就在左宗棠认为已经安全之际,女婿陶桄发生了意外。陶桄被骆秉章请到巡抚衙门做客去了,但其实是把他软禁在后花园,并且强令他捐助十万两银子作为军饷。骆秉章一向宽厚,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蛮横之事呢?陶桄拿不出十万两银子,只好送信给左宗棠,向他求救。
左宗棠接信后勃然大怒,飞马赶到巡抚衙门。左宗棠来了以后才发现,女婿陶桄在后花园没有收到丁点伤害,反而被待若上宾。这其实是骆秉章的计策,逼他出山,他也非常感激骆秉章的一片苦心,终于答应了出山,帮助骆秉章共同谋划对抗太平军。此后,骆秉章对左宗棠可谓信任有加。凡事都要征询左师爷的意见,只要是左师爷裁决的,他绝不反对。时间一长,左宗棠落下了个左都御史的外号,意思是比骆秉章这个右副都御史地位还高。正是在骆秉章的支持下,湘军出省作战的费用基本得到了保证,湖南的政局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为最终打败太平军、挽救清廷的危亡奠定了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骆秉章于1867年离世后,左宗棠挥毫写下一副对联,表达了深切的悼念之情。“公为诸葛一流,尽瘁鞠躬,死而后已;我侍文忠数载,感恩知己,生不能忘”。而骆秉章撰写的一副自挽联,或许能更好地展示他的心声。“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意思是:期望自己效法古代的贤人,拥有一颗高尚的心灵;下笔所写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这种高尚的情操化为骆氏家族的遗训,在子孙中代代相传。可惜的是,由朝廷出资修建的骆秉章家庙,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烧毁,只有两只石狮子完整地保存下来。骆家第六代后人骆鼎重修家庙,骆氏家庙恢复从前的荣光。

骆秉章,这个晚清官场中的另类,游走于血雨腥风中,却以超人的智慧和人品,力挽大清国狂澜的一代中兴名臣,必将在历史的丰碑上深深地镌刻下自己的名字。

华岭村旗杆夹河大榕树

华岭村旗杆夹河大榕树

华岭村旗杆夹河大榕树

华岭村旗杆夹河大榕树

华岭村旗杆夹河大榕树


华岭村,村前有一口呈月牙形的水塘,远处,一座高山在暮霭中露出了青黛的轮廓。这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





华岭村水月宫
华岭村

位于炭步镇华岭村外左侧的华岭山下。因修筑山塘,牌坊已淹于水中。为旌表骆郑氏而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
牌坊坐东朝西,为三间四柱冲天式。花岗岩结构。宽6.4米。四柱均为方身圆角,边长35厘米,柱顶坐石狮。明间柱高7.3米,正间宽3米。石额正面刻“贞寿之门”,背面刻“百岁流芳”,上置“圣旨”牌,背面刻“恩荣”两字,周围配有龙纹石刻图案。两次间各宽1.7米,柱高7米,上均有石额。石额正面刻着广东巡抚怡良为骆郑氏建立“贞寿之门”牌坊的批文,与为骆郑氏建坊子孙的名衔。背面左右分别镌刻“桂馥”、“兰馨”。四柱脚均有抱鼓,中间两抱鼓高1.6米,两侧抱鼓高1.4米,均刻有凸花图案。
据民国《花县志·卷九》载,骆郑氏,骆有显之继室,骆维彬曾祖母,华岭人,有103岁长寿。
找到这牌坊也不难,只要问问当地人(很热情的),都应该知道的。但其在华岭山下的村边的一池塘内,拍照就不方便了,特别是想拍正面的话——当然可以用长焦在塘对岸拍。

华岭村贞寿之门牌坊

华岭村贞寿之门牌坊

华岭村贞寿之门牌坊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贞寿之门牌坊

华岭村贞寿之门牌坊

华岭村贞寿之门牌坊

华岭村贞寿之门牌坊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旗杆夹

华岭村旗杆夹

华岭村旗杆夹

华岭村旗杆夹


华岭村

华岭村

华岭村功名碑记述牌

在华岭村,我见到矗立在村中的炮楼,当地村民亦称之为碉楼。据了解,这炮楼一般都是立村时就修建的,主要是用于防盗,经过逐年的变化,在抗战时有的被中国军队征用,和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而有的则被日军所占领。

华岭村古井




华岭村古井

华岭村古井

华岭村古井




华岭村炮楼

华岭村炮楼

华岭村炮楼

华岭村炮楼

华岭村炮楼

华岭村炮楼前的石碑和石块。

华岭村炮楼

华岭村炮楼前的石碑和石块。
侵华日军南下占领广东后,花县、三水一带皆有日军盘踞。一天,一支日军小队行经华岭村时,被进步人士组成的抗日游击队盯上了。此时正是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日军来到村头碉楼附近乘凉休息。就在日军困倦不堪,窝在碉楼里纳凉之际,游击队发动突然袭击,向日军开火。本来已经放松了警戒的日军瞬间被打昏了头,两名日军士兵被当场击毙,他们根本搞不清楚到底受到了什么人的攻击,也不知道到底来了多少人,只得丢下两具尸体仓皇逃窜。凶残的侵略者当然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当天,驻扎花县、三水一带的日军组成扫荡队,前往华岭村进行报复。扫荡队一路疯狂作恶,来到光禄大夫家庙,杀死了三名村民。第二天,日军以华岭村民窝藏反日游击队为由,重新调集部队再次扫荡华岭村,这次扫荡中放火烧毁了光禄大夫家庙。日军在村里大肆搜捕抗日人士,36名村民被抓捕并惨遭屠杀,史称“华岭血案”。在这次大屠杀中,村民骆德棠身中七刺刀,当他在夜深风雨中苏醒后,慢慢从死人堆里爬出大坑,后被村民发现救起,幸运的是骆德棠身中七刀,其中有六刀刺穿胸背,都没有刺中要害部位,成为“华岭血案”中唯一的幸存者,村民们都传颂“七剑十三孔”的传奇故事。后来,骆德棠经常受到中小学校邀请,以自身的经历,活教材的真实历史讲述,揭露日军侵华的罪恶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前一篇:广州花都炭步镇塱头村游记
后一篇:广州花都炭步镇藏书院村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