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死亡——林紫精神分析俱乐部第七期沙龙活动

(2012-09-23 19:30:31)
标签:

林紫

心理咨询

焦虑

健康

从作为坟墓的子宫到作为子宫的坟墓,我们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2012年9月10日林紫精神分析俱乐部的成员围绕着“死亡”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分享和讨论,本期沙龙的主讲人是王金婷。

 

话题从中外诗歌为切入点,分别赏析了几位著名诗人关于死亡的诗作,接着讲述了与死亡有关的童话故事“獾的礼物”,从儿童心理角度认识死亡,同时分享了两组不同风格的死亡绘画,最后以电影“猫汤”带领大家进入死亡的思索。

 

死亡和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每一位诗人对死亡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和体味。对诗人来讲,死亡并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多的是激起的内心情绪体验。诗人们对死亡情绪捕捉更敏感,对死亡态度的认识也更深刻。或淡然或浓郁的抑郁,无法言说却深入骨髓的寂寞,找不到缘由弥散的焦灼,直指内心的恐惧,不被理解艺术化的自恋……。对死亡的不同态度,有道家风骨的解脱,凤凰涅槃的选择,遗世独立的逃避,或是无彼岸的直面,信轮回的重生。

 

海子曾在长诗《传说》中写道:“今天出生三只连体的动物/在天之翅/在水之灵/在地之根。”似乎是一种预示,在80年代相继自杀的三位中国诗坛的代表人物。顾城,93年于激流岛悬树自缢;戈麦,91年于万泉河投河自尽;海子,89年于山海关卧轨自杀。这些充满才情和灵性的诗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呢?在他们的诗歌中,可见一斑。

 

               墓 床

                     ——顾城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当死亡降临时并没有悲伤相伴,而是一份平静的安详。对愿望的希冀,海的景象,阳光的点点跟随,温暖的寂寞。“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此刻是终结,又是绵绵不断。

 

           陌生的主

               ——戈麦

你是谁?

为什么在众人之中选择了我

这个不能体味广大生活的人

为什么隐藏在大水之上的云端

窥视我,让我接近生命的极限

 

一种冥冥中命运召唤,疑惑、不解、害怕,一种不可靠近的仰视,不能拒绝的顺从,自愿的演绎生命轨迹,为陌生的主。而最终戈麦也如他的诗歌《金缕玉衣》中所描绘的:“我将沉入那最深的海底 /波涛阵阵,秋风送爽 /我将成为众尸之中最年轻的一个”24岁的英年早逝,的确成为众尸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海子

    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最后海子,还活着,却被其他的海子嘲笑着,“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诗人的心中野蛮而悲伤活着是远离了生命的沉睡。他相信这样的选择是一种自我的完整,选择自杀不是走向灭亡,而是走向重生的乐园,对于海子来说自杀就是凤凰涅磐。

 

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的早年经历了身边亲人离世的苦难,这样沉重的打击不但给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而且加深了他对死亡的认识。死亡并不恐惧,应从容面对,无所畏惧。另一方面是对生存的态度,生命应受到尊重,以积极高昂的热情来生活。死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要,是从活的角度考虑死,认识死,对待死。“生中有死,死中有生”,坦然地迎接死亡,热烈地追求生存。

 

         安恬之死

             ——拜伦

让我孤独吧,在弥留的时辰!

没一点惋惜,没一声哼叫;

死神已经不那么凶狠:

痛苦很短暂,或感觉不到。

“唉,去死吧,去吧”,

奔向人人已去或必去的去处!

去化为虚无,像回到以往——

还未曾出生,还未曾受苦!

 

在死亡的体验中没有人能够陪伴、分担,那种只存在于孤独中的孤独,心情却安静、恬然。没有惋惜,没有恐惧。“唉,去死吧,去吧”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生命态度。在拜伦眼中,人死是不能复生的,人死后什么都没有,化为乌有。空留下一个名字,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没有。人死就彻底的消失了,没有彼岸。相信没有彼岸,却依然如此坦然的面对死亡,因为他热烈的生过。

 

艾米莉  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传奇诗人,她深锁在盒子里的大量创作诗篇是她留给世人的最大礼物。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获得青睐,然而周遭众人对她的不解与误会,却丝毫无法低损她丰富的创作天分。死亡对于狄金森来说,正如倦鸟归林、池鱼返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哦,死神,请放下栅栏 — / 让疲倦的羊群进来”。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

              ——狄金森

他亲切地停下等我;
马车中只有我们俩
还有"不朽"同行。

我们慢慢行驶,他知道无需匆忙,
而我已经放下
我的劳作,和我的懒散,
为他的殷勤有礼。

我们经过学校,正是课间休息
孩子们正在游戏,喧闹;
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谷物的田野,
经过西沉的落日。

 

我们在一座房舍前停下
似乎是隆起的地面;
几乎看不见屋顶,
屋檐只是个土堆。

从那时已有几个世纪;

但每一个感觉都比那一天还短
那是我第一次猜出
马头朝向永恒

 

诗人一改同类诗歌的忧郁悲伤,用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来描绘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及其过程和情景。“我”与死亡、永生同驾一辆马车出行,经过了童年、青壮年、老年,最终到达我们共同的永久房舍坟墓前。几个世纪的时光感觉比这一天还短,死亡的到来那么的匆匆又从容。人生的旅程,死亡只是桥梁,永生才是生命最终的归宿。

 

在绘画作品中,艺术家也从不同角度来描绘死亡。更具有视觉的冲击性,引人深思。波兰画家、摄影师与雕刻创作者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通过系列绘画“死后的世界”来展现另外一个世界样子。

 

 http://s15/middle/6d08eea3hca5cf1b0907e&690

 http://s13/middle/6d08eea3hca5cf304d14c&690


绘画的基色是昏黄灰暗的,人物多以骨骼或骷髅的形象展示,有大量的坍塌、毁灭等景象。艺术家描绘的死后世界是一种昏暗、冷冰、没有生机的状态。同时会感觉这样的描绘没有携带更多的死亡情感,没有恐惧、害怕、焦虑,很客观的在展现另一个世界的样子。


另一组“死亡艺术家”没有找到明确的出处,但对死亡的描绘却凌冽入骨。

 

 http://s8/middle/6d08eea3hca5d00ab3907&690

 http://s15/middle/6d08eea3hca5d01bdc07e&690

绘画的色彩明艳,却传到出冰冷的效果。在人物和主题的梦幻原型中加入死亡的表现手法,窒息的、消逝的、血腥的、恐怖的。人物的冷漠和空洞,表现形式的虚幻与写实,死亡气息扑面传来。

 

死亡,生命必经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对待方式。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这个主题如何向他们传达呢。苏珊巴雷在为儿童创作童话时即将死亡的主题巧妙融入。《獾的礼物》讲述在森林中,獾帮助很多小动物,在他暮暮老去后,大家对他的怀念,所有记忆中关于獾的片段都是他带给大家的礼物,虽然獾离开了,但是大家会带着他的礼物继续开心的生活,对他缅怀。回忆的力量创造着奇迹,獾在大家的记忆里依然活着。萨特曾说过:死去了的生命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由他人作为保管者的生命,他人在对“死者”的生命进行一种解释和认识的重新组合时把“死者”的生命留住。这样将死亡展现在儿童面前,并传达一个信息:死亡并不可怕,它是生命中一个自然的阶段,生命是美好的,活着的人应该继续创造美好。

 

最后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动画片《猫汤》,小片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拍摄,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融入很多深刻的主题。

 

在王金婷主讲过后,大家对死亡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杨瑞冬老师分享道:前些天参加了金世杰的小剧场,他对人生、死亡的深刻思索和认识让自己很有触动。坚持自己的选择,追求自己的理想。对死亡的思考让人生更有意义。同时还分享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的读后体会,主人公患肌萎缩,逐渐的会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逝,慢慢的自己的腿不能动了,胳膊不能动了,不能说话了,不能吃东西了,意识却是清醒的,要去面对死亡一步步走进的过程,是怎样的恐惧,又是怎样的勇气呢。他开始对人生严肃的思考,该怎样带着尊严活下去,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分享精神上的东西。他每周二与他的一位学生上课,从人生的不同层面思考。“当我知道如何去生时就知道如何去死,想清楚死亡就知道如何生”。生死是相伴而来的,出生之时,死亡随之而来。坚持自己,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人生,让今天过得更有意义,那么死也将与生一样,更有意义。

 

王明燕老师继续分享道:《相约星期二》中的主人公,他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内在文化体系,所以不会轻易受外在文化体系所影响。面对死亡,也会害怕,但是敢于去体验,因为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作为支撑,全然的投入去体验,痛苦带来更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主人公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相爱或死亡,对死亡的思考,同时也是在思考活着的意义。接着王明燕老师推荐了《地海战记》,在动画片中亚刃的内心充斥着不安,不安吞噬了他,心中的阴暗愈来愈大,他心中的阴暗夺走了他的身体后逃脱了,抛下应该和他一起共存的东西,应该和黑暗一起共存的便是光明,而光明最后变成了渴求着身体,不知何去何从的影子。在影片中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真名”,这个“真名”是了解自己灵魂的象征。害怕死亡是因为没有好好活着,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你只是拒绝死亡,放弃活着而已”,看似矛盾却又有着深刻的哲理。

 

李恒老师分享了亚龙的经典书籍《直视骄阳》。在某个时刻,去体验彼岸的片刻。对死亡的体验更重于理念的理解,体验死亡不仅仅是思考,同时也是对死亡的感悟。

 

周涵老师分享:《喜马拉雅》中对死亡的沉浸和死亡的高贵,让自己很受触动。他们每天都在接触死亡,死亡对他们来讲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没有恐惧。而我们对死亡似乎很恐惧,可是我们并不了解死亡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恐惧不是针对死亡,而是来源于对死亡恐惧的恐惧。同时周老师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与女儿的一段关于死亡的对话。一次自己生病了,女儿很害怕,问自己:“妈妈你会死吗?”周老师告诉女儿:“妈妈有一天也会死去,但是妈妈依然很爱你,你也还会看见妈妈,但是不是用眼睛看,是用心看。”女儿当时没有什么反应,可是过了几天女儿突然说:“妈妈,我不怕你死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对死亡有所疑问,只有给自己交代清楚才能给别人一个交代。

 

王君冉老师分享:《相约星期二》的作者有另一本书《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也很好,推荐给大家。接着分享了电影《遗愿清单》,是两个罹患癌症的病人,他们在整理自己的遗愿时,感受死亡的临近生命的美好。其中有两个问题:一生中是不是快乐的?有没有帮助别人找到快乐?这样的叩问同样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影片中讲到:能够好好的活着就能好好的死去。

 

李恒老师继续分享了一段自己生活中的感受,一位生病将逝的朋友,自己却不想去关注,不想去面对死亡,不想去面对他深刻的死亡体验。不知道是害怕死,还是没有办法承受死前的感受。甚至有时会以玩笑的口吻来谈及这件事情。

 

王明燕老师说:亲密的人死亡来临时,那个时刻似乎应该给予更多关心,但却不想接触,会有一些隔离。有时候我们的笑会有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真的觉得好笑,另一种是一种无法承载的焦虑或恐惧或忧伤,只能用笑来抵消无法承载的情绪能量。

 

王君冉老师说:最近在看《当落叶缓缓落下》的书籍,也让自己对生命将逝去的深思。对于将逝的亲密友人,拒绝谈论死亡会将他推向更孤单的地方。无意识的回避可能会是另一种伤害,其实去了解他现在的状态,对他会有更好的帮助。

 

杨瑞冬老师说道:在面对这样的状态会感觉一种很深的无力感,人的局限性,也这恰恰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有一场特别的葬礼。主人公在自己还没去世时举办了一场葬礼,去倾听自己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赞扬和缅怀。这样更安然的面对死亡,体会活着的每一天。

 

薛伟老师最后总结:死亡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对死亡的恐惧只是一个象征。恐惧不是来源于事实本身,那么来源于什么?要回到现在的状态,与是否存在关系很深。当认识到自己不存在了,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想也无法想,无从想起,“想”的主体不见了,会衍生出其它恐惧。活着时想把很多东西固定下来,渴望某种固定。死亡想象成永恒的固定。有一种现象的悖论,活着的时候拼命想死。从没活过的感觉也来源于此。死亡也并不是一种固定和永恒。当完全进入瞬间时才是永恒,时间是幻觉,在感受层面生死并没有区别。生,是一种想象,死也就成了一种想象。没有真正的活过,认为活着的自己不存在,那么恐惧时时跟随着你。恐惧与自我相关联,而自我的本质是虚幻的,放下不存在的自己,进入一个完整的状态,让存在本身显现出来。自我一直是不存在的,只是记忆和体验的建构,这样拼接而成的自我不是真实的。太多的人执着于需要一个自我,难以放下,也就难以触及永恒。正念会对体验存在有一定的帮助。观呼吸,让内心越来越安静,可以看见喜悦、悲伤各种感受来来去去,但这些只是感觉都不是你。退到一个没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地方,认证每一刻都是你,在每一刻感觉中感受,自我彻底消融。此时已经超越了二分法,无此岸和彼岸,生死是一样的。这样自在的状态没有办法描述。就仿佛你看到一朵花开时,不能描述为“一朵花开”,它的绽放与天空、大地、空气、雨露等等都分不开,他们是一个整体,没有独立的一朵花开。整体一直都就是整体,只是你没有看见。你认为的你也不是这样的你,你认为的生不存在,你认为的死也不存在。

 

向死而生。

 

 

                                                                 王金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