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杀——林紫精神分析俱乐部第五期沙龙活动
(2012-09-17 10:55:12)
标签:
林紫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健康 |
8月20日,林紫精神分析俱乐部活动的讨论主题为自杀,此次沙龙的主讲人是舒柳敏。
舒老师的内容主要涉及了精神分析的死亡本能、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杀研究成果、艺术作品及著名的自杀者及其故事、心理学的主要自杀分析理论等四个方面。
对于自杀,整体上存在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自杀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行为,为大多数宗教和文化不能容忍的亵渎生命的罪行。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求死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即“死亡本能”,是人身上的一种具有保守、回归、倒退性质的本能。社会学家,如涂尔干,则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
在对世界各国的自杀统计中,中国的排名在前十(2010)。舒柳敏特别结合中国文化与社会特点,分享了《自杀作为中国问题》一书中社会心理学者对于我国自杀问题的现状、成因、管理的研究与思考。在我国,自杀问题呈现上涨趋势,很多出现在家庭纠纷中,又以农村妇女居多。在管理上,一些社会机构,如“农家女”多年来工作在第一线,通过团体活动、集中培训、针对自杀企图者的心理疏导,获得了非常多的成绩。
同时,从许多著名的艺术作品中的自杀主题,以及诗人、作家、名人的自杀事件,再一次说明自杀心理的多样性、复杂性。
最后,汇总主要的心理学上的自杀分析理论,如涂尔干的社会影响论、施耐德曼的个人受重视论、门林格尔的自我毁灭论、常见的精神疾病论,以及进化精神病学的适应论,舒柳敏给小组提供了一个有关自杀问题的理论上的梳理。
王金婷:自杀让我想到安乐死问题。在电影《深海长眠》的故事中,受重伤瘫痪的男主人公为自己的安乐死权利努力争取。片中把自杀作为一种非常严肃的选择。对主人公而言,选择死亡是他的一个权利。这个选择是他做出的一个向往自由的选择。类似主题的影片还有《樱桃的滋味》。
徐冰清:《深海长眠》展示出的是一种对自由向往,希望获得解脱的个人心态。电影《七磅》则表现出的是一种带有负疚情绪,含有赎罪意味的自杀心态。最近放映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则是一个集体自杀的故事。故事是关于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政府的故事。影片出现的剩余的反抗者们的集体自杀,可能也算是种宿命型自杀。结合我自己的一个个案。曾经在一次咨询中提到“一个人死,选择自杀,或是老死病死杀人死,都是一样的意义”。当时让我感觉他好像在向我这个咨询师道别。虽然在咨询中这个个案没有出现自杀危机的情况,但是有多次出现了与自杀相关的话题。
王明燕:一个很有名的博主走饭,她在今年三月份自杀了。她的文字中,一直流露出自杀的想法。走饭的微博从2010年一直写到自杀前。几乎每两三天她在文字中就会谈到死。但是因为其文采和幽默,让人不会感觉到特别不安或者排斥。她谈论死亡的方式,给人一种孤独感和自言自语的感觉。感觉她无时不刻地在等待和期待死亡。今年三月份,她在宿舍选择上吊了。后来大家得知她是得了重度抑郁症。一般情况下,自杀者一方面会通过隐晦的方式在呼救,但另一方面又会通过一些方式阻止他人看到自己的求助信号,期间经历了多少痛苦和挣扎。而身边的人即使可能看到了一些信号,也会用各种方式说服自己避免去相信这些信号,因为自杀以及死亡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生命中无法承受的重量。
王晓宇:谈到自杀问题,就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的自杀仪式。最近读到关于日本文化的一本书。日本人认为灵魂是在腹部的。认为有一种更高的东西,对比之下死亡也不算什么。
薛伟:自杀涉及到几个主题。大多和追求自由、追求更高的境界有关系。另外,自杀也算是一种回归:觉得不在这个身体、痛苦当中,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可以去。身体只是一个形式。但感觉不在这个认同的我之中。死掉的是自己。肯定是有一个两分的理论在这里。拉康的镜像理论:人一方面在观察,另一方面有一个镜子的影像。语言建构了人。镜子里的是一个虚像。当孩子还没有看到自己的镜像时,感觉很散,都是片段的,没有一个自我。所以小孩子会有一个分裂症的表现。凝聚在一起后,就会有一个感觉。但是,一个镜像又不是一个我,只不过是一个图像。拉康说,人一开始就从错误的角度开始认识自己。自杀的人认为真正的我不在这里。因为,除非一个人认为有另一个地方可去,否则是不会出现自杀的。婴儿会有一个全满状态。但是之后,缺失出现。语言是伴随着一种缺失而产生的。首先觉察到一个非我,从不满足产生。从认为自己有一个需要才能产生。从此,他从一个圆满具足的世界到了一个两分的世界。他会希望回去,但是这个圆满具足的世界并不是真正存在的。自我这个感觉本身就是那个缺陷的代表。努力去回归,最终就陷入了我执。这个我在不断地努力,但永远也回不到过去。拉康理论,最后认为那个主体是一个非我。佛教认为是我与非我的一个结合,佛教给这个结合一个名相叫佛。复归于婴儿,但又不是婴儿。一定是出生了,分裂了,体悟过了后,再回去。最大的困难,是不再想“我要回去”。自杀者,体会到我具有虚幻性,我想摆脱这个虚幻的牢笼,回到一个完整的统一感中去。这种完满状态,都不是真的。不论愿不愿意,自杀者都体认到了一个两分性和虚幻性。西方思想基于主客两分的。而东方的是天人合一,超越两分。佛教认为人既不是观察者也不是被观察者,而是体验本身。所有的宗教都强调“证”,而不是思考。这一点可以参考《西藏度亡经》,或又名《西藏生死书》。物理学中有一个测不准原理。而后现代,则破而不立。都表现出西方思想开始有一种返回。所以,总体上理论思想都还是非常得凌乱。基督教中有一个神秘主义的流派,比较接近东方思想。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是第10个年头,正如不谈自杀并不代表没有自杀,预防在于及早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一些预警信号,及早进行干预,尤其是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心理危机,更需要及早求助于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