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时记忆的视觉实验编码

(2011-03-28 18:15:23)
标签:

杂谈

 

 

 

摘要: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学习减法反应时程序,验证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通过被试不同刺激(同音同形、同音异形、异音异形)的卡片进行判断一致与否,记录反应时,根据所得数据测出被试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分析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以及说明差异的问题。

关键词: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反应时

 

1. 引言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的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米勒(Miller,1956)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7±2时以单元来计算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或短语。单元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在编码的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就叫组块(chunking)。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叫做块(chunk)。

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

本次实验主要是学习减法反应时程序,验证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2. 方法

2.1 被试:温州大学三名女大学生,年龄为22岁、22岁、23岁,其生理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器材:JWG—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如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2.3 步骤:

 

 

类   

 

卡   

 

数 

 

形状和和名称(同音同形)都相同

 

AA, BB,

 

各2张

 

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同音异形)

 

Aa, Bb,

 

各2张

 

形状和名称都不相同(异音异形)

 

AB, BA, Ab, Ba,

 

各2张

 

 

2.3.1 接上电源,将连接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计数器被试侧“手键”插口上;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B选“背景”,选A-B顺序工作方式;在“定时选择”栏,将A定为“0500”,表示呈现时间为0.5秒。

2.3.2  打开计时计数器电源,电源灯亮,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为“0”,“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2.3.3  每张实验卡片呈现两次,依随机原则事先排出呈现顺序。

2.3.4  主试将注视点卡片输入B视场。要求被试坐在实验台桌前,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的注视点,左、右两手食指分别放在手键的红、黄按钮上。主试宣布指示语:“我发出预备口令后,你将一张一张地看到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两个英文字母,要求你分辨两个英文字母相同还是不相同。如果你觉得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相同,或者写法不同但发音相同,就用左手食指按红键并报告‘同’;如果你觉得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不同,就用右手食指按黄键并报告‘不同’;请注意分辨正确,按键和报告要又准确又快。下面练习几次。”

2.3.5  将练习卡片逐个输入A视场,主试每输入一张卡片,发出“预备”口令1-2秒后主试按“触发”键,仪器启动。每位被试练习6次,以便掌握同与不同的含义及其相应的反应。

2.3.6  主试宣布开始正式实验,既依事先排出呈现顺序逐张输入实验卡片至A视场。主试每输入一张

卡片,发出“预备”口令1-2秒后主试按“触发”键。被试依步骤4的要求反应。

2.3.7  打印实验结果。

 

3. 结果

表. 每个被试在各种条件下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

 

 

被试

 

同音同形反应时

 

同音异形反应时

 

异音异形反应时

 

被试一

 

427.5

 

605.25

 

716.25

 

被试二

 

502.75

 

618.25

 

663.625

 

被试三

 

533

 

581

 

604.875

 

 

 

4. 讨论

4.1 根据实验结果,各被试对同音同形、异形同音、异音异形三个不同刺激的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逐个增大。

4.2 根据被试同音同形、异形同音的反应时比较,各被试的异形同音反应时均比同音同形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要长,说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根据异形同音与异形异音的被试反应时比较,可看出各被试在异形异音的正确判断反应时均比异形同音下的正确反应时要长,说明在短时记忆内除视觉编码外还存在听觉编码。

4.3 看实验结果,每个被试在同音同形、异形同音、异音异形条件下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逐渐增加,可见三个不同的自变量的反应时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同音同形的字母让被试反应时较短,异形异音的反应时最长。

 

5. 结论: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且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存在差异,个体间也存在差异。

 

6. 参考文献:[1] 张述祖、沈德利,《基础实验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391-3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