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标签:
bmo1bpho1 |
分类: 留学英国 |
2017年12月1号,儿子参加英国数学奥林匹亚第一轮(BMO1)的比赛,这是高级数学挑战赛前1000才有的资格。
2015年,儿子还是英国初中生的身份,第一次参加BMO1,60分得了21分,没有拿到任何奖励,当年的希望是2016年能够进入前100,拿牌并进入下一轮BMO2。
2016年如愿以偿,以47/60的分数打入前50,获得一枚银牌,进入BMO2,不知道最后的排名,估计在44名左右,与他的数学老师欧先生曾经44名的记录大约扯平。今年的目标就很难确定了,希望能刷新欧先生的记录。
12月1号考完之后,儿子说:6道题都做出来了,而且,三个半小时的考试,只用了两个半小时就完成了。
我和LG都夸儿子,功力见长啊。去年3个半小时,做出来5道题,还丢了3分,只有47分。
儿子很冷静,说:今年题目容易。
我想,题目再容易也容易不到哪里去,毕竟是BMO了,不是SMC了。
第二天,网上出来答案,儿子说,他全对了。
从此心里就长草了,盼着满分,盼着金牌,毕竟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事情。
因为BMO的判卷是要看过程的,也不敢说就一定是金牌,就一定是满分。
寒假期间每天关注BMO的网页,可是,结果并没有如期而来,往年都是12月19号左右就给出前面二十名左右,也就是金牌得主的分数和名单,今年一直盼到1月3号返英都没有公布。
儿子说,估计得满分的超过20个人了,名单写不下,所以,索性不公布。
尽管如此,儿子还是以BMO1拿了金牌的借口,买了一个kindle。
做父母的,都缺乏原则,虽然金牌还没有到手,kindle早早地就买上了,20号就到手看上了,把金庸的小说重温了一遍。
3号上午,儿子返英,飞的是波兰航空,在华沙转机。
到达华沙的时候是北京时间傍晚,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多飞伦敦。
我都睡着了,儿子的电话打到家里,非常兴奋地告诉我:BMO1真的满分,金牌没得跑喽!
如愿以偿,金牌,满分还是超出预期的。
不过,也像儿子说的,题目容易,今年的金牌仅限60分和59分的同学,也就是说,幸亏满分,否则金牌没戏。这样的结果说明,题目出得有失水准,前面的区分度比较小,当然,也许这届的学生牛娃比较多?
满分16个人,儿子算是进入了16强,完胜他们数学老师欧先生的44名的记录,据说是他们S校20年的历史记录,儿子写下这么多这么高的记录,将来谁来破呢?
下一步就很不好说了,前16当然是很牛的成绩,BMO2如果还能保持这样的成绩,是有可能进训练营的,然后就有希望进国家队了,是不是有点太奢望了?
儿子说,他不想在数学上花工夫了,听天由命吧,数学太累了,奥数题都非正常人能解答的。
嗯哪,我也这么想。
================================================================
英国物理奥林匹亚(British Physics Olympiad, BPhO) 的情况比较有意思。
BPhO的竞赛实际上是儿子他们去泰国参加IOAA的期间举行的。
但是,这五个孩子都是物理高手,缺了比赛不合适。我曾经说,把他们当种子选手直接进入第二轮(前50)就完了呗,可是,没有。
好处是,英国举办天文竞赛和物理竞赛的是同一个组织,一个物理协会,所以,他们协商了一下,这些孩子IOAA回去之后补赛。
儿子11月22号从泰国回到英国,然后大概是11月24、25号做的题目,都没跟我提及。
后来问才知道已经赛完了,说是应该没啥问题。
12月10号回来没有两天,儿子就知道他进入前50了,因为有内部消息。
儿子他们参加IOAA的领队是阅卷人之一,私聊就告诉他,考得不错,金牌没问题,进入前50了。
不过,再问分数,人家就不说了,可见,还是有原则的。
今年的物理竞赛分数改了,满分100(原来是80),前五十的分数范围是81-100(原来是70-80),据儿子自己说,他应该是90分以上,我觉着,他应该是接近满分的成绩。
2015年到英国的时候,第一次参加物理竞赛,是初中的挑战赛,只拿了个银牌,那时候语言不老练,没有竞赛经验,对题型都不熟悉,没有做完,做完了的基本上都对了。
去年的BPhO题目中有拿捏不准的,不知道能不能进前50,今年似乎没有悬念。
不同于数学,儿子在物理上还是有点想法的,想着能进训练营,能混进国家队最好,把我的胃口也吊起来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说一千到一万,最高兴的不是成绩,而是儿子的进步。
在英国,他们学校的老师是不会做任何课外辅导的,某种程度上说,也没有能力辅导奥赛了。同时,儿子也没有参与任何课外机构的学习,有些家在英国的孩子,父母是会请家教的,不过,听儿子说,他们IOAA的英国队员,貌似并不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可能也没有请家庭教师之类的。
唯一的课外训练,是去年的天文训练营,只有混到国家队里面,才有专门的课外辅导,这就是英国的政策,也就是说,他们只辅导最优秀的极少数人,其他人都是顺其自然。我认为,参加天文奥赛对儿子是个很好的经历。天文不是物理不是数学,但是,都是基于物理和数学,是对物理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比单纯的物理和数学学习更需要灵活性,对于准确地把握数学和物理的意义非常有帮助。而且,天文奥赛的题目,一场考试要5个小时,高强度的5个小时绝对是对专注力和耐心的训练。
在家里,几乎看不到儿子念书,所以,也不清楚他是怎么自学并对付这些竞赛的,从结果看,他有他自己的套路,反正就是搞定了,大概书没少读,题目没多做,应该也做了一些?总而言之,是他的独立学习促成了他的进步和成绩。
前一篇:帝国理工的offer
后一篇:剑桥的offer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