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市场几大问题解析
我将分《大平台小作品还是大作品小平台》《数据之殇》《话语权之争》《资本也受伤》《政策这把双刃剑》等几个章节和大家分享,今天贴出第三章:《资本也受伤》
咱们先来整道数学题,2012年广电总局电视剧备案将近40000集,下发了17500集左右的发行许可证,各种频道加起来跟观众见面的剧由大约8000到10000集。那么制作成本一共大约要花多少钱呢?如果按照80万一集的话,投拍按照20000集(有部分作品没有取得发行许可证)算的话,一共投入了160亿的资本,那么整个行业回报是多少呢?如果按照每集平均120万一集的发行价来算得话,跟观众见面的剧一共回收资金最多120亿,要知道见面的剧有很多是发不到这个这个价格的,(事实据说发行出去能赚钱的也就不超过总量的30%)。不考虑这些因素整体行业亏损40亿。
虽然这个算法简单粗暴,但是电视剧市场实际体量很小,回报率也很低,风险比较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曾经听北京一比较大的影视公司老板算过自己公司的帐,去掉运营成本和税,年利润连8%都达不到,一个这样亏损显而易见的行业,为什么还能有大批的人往里面不断冲锋呢?这个非常值得研究。或许大家看重的是资本背后的资本效应吧!比如:文化地产;宣传部文化工程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之后的政策照顾;老板的个人喜欢,通过这个可以和很多演员建立深厚“友谊”;行业的光环效应可以助推企业在当地的软实力;响应文化大发展的主题可以事半功倍;更好的吸引眼球等等
在文化大发展的产业背景下,电视剧行业一度成为资本进入比较频繁的行业,即便是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影视行业不算景气的时刻,资本也还是非常活跃的,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件,上市,并购,大体量的基金等等,都足以说明这个市场还是非常活跃的。去年的疯狂已经给今年的整个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做品质量的下降,产量的降低,播出的混乱,收视率的严重不景气等等。
而影视市场的每次轰动也都是资本掀起来的,无论是演员片价的暴涨,卫视采购资金的提升,大制作片子成为投资常态,影视的上市公司产量的倍数提高,在播出窗口没有增大的情况下全年投拍量的激增等等,这些都是资本进场产生的激烈反应,是不是有的企业试图以资本的力量使得一些中小公司丧失生存的能力,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占得更高份额的市场,这样的一定会有,但是风险也是非常之高,因为电视剧行业繁荣也就不过20年,人才是不多而且异常分散,甚至是许多资深的业内人士本身素质也不能说非常的高,我认为下一步的发展不确定性满高的。
电视剧行业资本的整合不是最高级的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资本进行整合的同时,必须有人才的高度整合,因为影视行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并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本高,就一定带来相应的超额回报,这也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彰显的行业,真正利润高回报的往往是那些掌握与把握了核心资源的个人或者中小公司。在这个行业,编剧、导演、制片人、甚至是发行人都有可能因为自己对于资源的判断能力强而成为个体的成功者,一旦有好的项目在手中,不愁资本也不愁公司实力的矮小,例子比比皆是。
而行业内巨无霸形的企业投拍了几十部电视剧,大部分躺在磁带库里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从去年到目前的大平台不出状况也在提醒电视台,盲目信服大公司,或者相信大公司的作品风险小,真正的影响力不是公司的而应该是作品,必须回归到作品本身在接下来会逐渐回归主流。很多大公司的作品质量下降也是目前行业中基本的共识,这会带来播出平台接下来的选片更加谨慎,甚至是大公司作品片价的下降,作为采购方如果不直接针对作品去仔细甄别判断,而受制于公司的体量和话语权,那么对于自己的职业生命都将会有影响的。
行业资本整合总体上不能说是负面的,但是关键还不是看资金和人才的整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系统科学的行业规范和制作流程,这个市现代企业达繁荣和大发展必须建立的企业文化,不产生象好莱坞一样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完全靠企业当家人的个人智商与情商发展,还是没有未来!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建立制度和秩序好像一直不是我们的强项,解读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太聪明,这也是我们这里一切都在潜规则之中,谁还有心力去建立真正的规则呢?!有人说影视行业是公司成立最快也是倒闭最快的行业,也在一个侧面印证了资本受伤的问题,其中的原因也是这个。
盲目行使资本的力量,带来的反作用也是惊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