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干预—货币供给和需求—外汇储备——汇率
(2013-09-10 03:00:15)分类: 经济学思考 |
国际间的联系为国内货币传导机制增加了一条重要的通道。
1、央行——买卖本国货币——影响基础货币(货币供应)
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买入美元货币或者本国银行存款同时出售外币资产(国际储备)——就是说用美国的国际储备买入美元或者本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存款,美联储国际储备减少了。由于购买的美元货币是从公众手中转移来的(公众用现金或本国银行账户支票支付),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美联储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账户上扣减)就会相应减少,因为基础货币是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构成的,所以基础货币减少,而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即理论上的货币供应量,所以货币供应减少。——因为出售外币资产(国际储备)同时,购买本国银行存款或本国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一般在提及央行购买本国货币时,并不区分购买的是本币还是以本币计价的银行存款。总之,央行在外汇市场上购买本国货币,同时相应出售外币资产——就是说央行用外币购买本国货币时,会导致国际储备和基础货币的等额减少;相反,美联储在外汇市场上出售本国货币,同时购买外币资产——就是说用美元购买外币资产,会引起国际储备和基础货币的等额增加。这种央行买卖本国货币以对基础货币施加影响,称为非冲销性外汇干预。
——非冲销性外汇干预影响汇率。例如,央行用美元购买外币资产,即出售美元同时买入外币资产——增加了基础货币,导致货币供给扩张——提高了物价水平——降低了预期未来汇率,导致美元预期升值的减少——增加了外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而且货币供给的增加,推动了美元存款利率的下跌。
如果央行不希望自己买卖本国货币的行为会影响基础货币,它要做的就是,在政府债券市场上实施对冲性公开市场操作,从而抵消外汇干预的影响。例如,在美联储用外币资产即国际储备购买美元时的情况下——这减少了基础货币,可以在公开市场上(用美元)购买美国政府债券——这会增加基础货币。这称为冲销性外汇干预。
——冲销性干预不影响汇率。例如,央行购买本国货币,对国内货币供给和利率没有影响因此不会提高汇率。
固定汇率制度的运作机制:
当本国货币被高估(本需要贬值)时,央行必须购买本国货币以保持固定汇率,但其结果是国际储备减少;当本国货币被低估(本需要升值)时,央行必须出售本国货币以保持固定汇率,但其结果是国际储备增加。——如果汇率被高估(本需要贬值),冲销性购买本国货币使得在汇率平价水平上,本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仍然低于外币存款,因此本国货币贬值压力仍然存在。如果央行继续购买本国货币,但是仍然进行冲销操作,它的国际储备就会不断减少,直到最终储备耗竭,央行被迫让货币价值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一国如果将本国汇率与较大国家货币相挂钩,就会丧失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如果大国紧缩货币,减少货币供给,会导致大国预期通胀率下降,引起大国货币升值和小国货币贬值,这时,锁定汇率的小国会发现它的货币被高估(需要贬值),因此将不得不出售大国的货币,购买本国货币,以阻止货币贬值,那么,这个外汇干预的结果将是,小国的国际储备减少,基础货币收缩,货币供给减少。这个外汇干预不能进行冲销。所以说,小国的货币供给变动完全取决于大国货币供给变动。
运用利息平价条件,也可以得出——如果一国将汇率固定于大国货币,就会失去对货币政策的控制。比如,我们如果想通过货币政策提高国内利率水平,在汇率不变的前提下,就会导致热钱流入。
中国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下,形成了多年来中国对外收支的“双顺差”,即贸易顺差和资本账户顺差,双顺差带来过剩的外币,将外币换成人民币产生了对人民币的需求,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了维护汇率的稳定,央行购买多余的外币,这样一来多发行的人民币就产生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为缓解通胀压力,又会回笼货币,比如,用发行所谓“央票”把多发的人民币回笼回来。但这会带来巨大对冲成本(见“外汇收支不平衡的解决方法及其比较”一文)。
2、央行——货币政策:利率——影响货币需求
货币紧缩——利率上升——吸引外国金融资本——汇率升高即升值——抑制了净出口——又加强了高利率对国内投资的紧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