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的现象分析
(2010-11-24 20:49:44)
标签:
杂谈 |
政法学院
现象: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掐另外一个小男孩,问他疼不疼,得知不疼之后他开始更用力甚至是用力拍打另外一个男生的头;
在一次放假回来后的中班,几个小孩子围坐在一张桌子周围,其中一个男孩子开始对一个女孩子说:“你莫挨着我坐,你莫跟我坐”,随即,另外一个男孩子就开始对那个女生说:“你莫挨着我做,听到没有?我不喜欢对着你坐,听到没有?”“我看到你就觉得心里烦”
贾哲毅和茜茜是好朋友,放假来了的那个周一,茜茜给贾哲毅剥好了鸡蛋,贾哲毅受伤后茜茜有照顾他,在吃饭的时候主动把自己的丸子给了他。
分析:在婴儿期,孩子已经就已经表现出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才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视频中的儿童表现出来的侵犯行为既有对别人身体的侵犯,也有对他人言语性的攻击。而茜茜的行为则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这些中班的孩子都处在社会化过程中,正处在从按自己意愿实施侵犯行为到控制侵犯行为的过渡阶段,有的发展的比较慢,如前面的两个例子,有的发展的教快,如后面的一个例子。
片段:工作人员问小朋友们“你什么时候会说我爱你?”,”“爱是什么意思啊?”大多数孩子都说不知道,只有一个说“就是我把你抱着”
分析:幼儿在初期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概念,在晚期才有可能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爱”。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受她们概括水平的限制,在这一阶段,她们的概括内容比较单一,一个词最初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务的特征,像上面的“爱就是我把你抱着”,只是一个具体的、表面性的动作,既不反映本质也不够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