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少儿

心理健康

幼儿园

影响

心理素质

杂谈

分类: 案例分析

社会学院08级 刘汉斌 2008211426

 

    幼儿是指处于3-6或7岁的儿童。这通常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场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阵地,幼儿对幼儿园会产生依赖心理和归属心理。因此幼儿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其极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在《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中,就可以发现幼儿教师存在的许多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如当两名幼儿引发争执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与歌唱,吃饭、甚至大打出手时,幼儿教师在本次事件中应该扮演安抚者与调停者的角色,但是我们却发现,往往幼儿产生以上行为时,幼儿教师经常采取的是眼里说教、惩罚,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幼儿教师体罚学生,如扇耳光等。如果方式或者公正的水平有偏差,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如果这种影响随着时间和次数的加深,较造成幼儿错误的价值观或缺陷的性格,对幼儿的成长及人格塑造造成影响。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

标签:

转载

陈志鹏在穿衣服第一次受挫时,表现出把衣服扔在床上,摔打衣服的行为(他把穿不上衣服当作是衣服的错,责怪衣服小了),之后,他选择把里面的衣服脱掉,再把外套穿上。当别的孩子都被妈妈接走而他还没有被接走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捶打桌子(他将对妈妈的不满转移到对桌子的不满),然后哇哇大哭,再爬到活动室里,坐在进门就可以看到的地方,坐了一会,回头忘了五六次,然后进去把义务拿着,焦急地等着妈妈来接他。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年龄的儿童在面临挫折情境时,选择的是将不好的情绪

标签:

陈南燕

美国

看上去很美

小红花

幼儿园

教育

分类: 成长故事

《看上去很美》

-2008210776 教育学院肖玮瑶

2008210773教育学院蒋璐璐分享

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标签:

杂谈

政法学院    马新   2008214339     

现象: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掐另外一个小男孩,问他疼不疼,得知不疼之后他开始更用力甚至是用力拍打另外一个男生的头;

在一次放假回来后的中班,几个小孩子围坐在一张桌子周围,其中一个男孩子开始对一个女孩子说:“你莫挨着我坐,你莫跟我坐”,随即,另外一个男孩子就开始对那个女生说:“你莫挨着我做,听到没有?我不喜欢对着你坐,听到没有?”“我看到你就觉得心里烦”

贾哲毅和茜茜是好朋友,放假来了的那个周一,茜茜给贾哲毅剥好了鸡蛋,贾哲毅受伤后茜茜有照顾他,在吃饭的时候主动把自己的丸子给了他。

 

分析:在婴儿期,孩子已经就已经表现出侵犯行为和亲社

标签:

杂谈

 政法学院 张曼 2008214332

    人们在幼儿时期都十分喜爱游戏,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游戏都过于幼稚,例如记录片中的拍拍手、装空气等等,但是游戏也是幼儿的一种学习行为,同时也是幼儿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开发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

    游戏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形式,幼儿渴望参加一定的活动,因此在游戏中他们会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幼儿时期是最具有自我中心倾向的,如记录片中所看到的,一个小男孩只顾着自己的玩具,其他的他都不会理睬。而在游戏中,他们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往下进行,这就要求他们暂时摆脱自我的世界,融入到游戏者的大队伍中去。例如视频中的打针游戏,一个模仿医生,一个模仿病人,医生必须要询问病人痛不痛等等之类的情况,这就使孩子们能够既从事自己向往的活动和角色(当医生),又能在游戏模拟中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感受人际关系和交往。

   

标签:

杂谈

文学院   涂凡   2008212861

 

案例一:纪录片一开始就是孩子们和家长分离的场景,孩子们扯着家长大哭,整个幼儿园都被哭声淹没了。其中有一个小男孩特别突出,哭了一整天,爸爸妈妈离开的时候大哭不舍,吃饭时也说吃完回家,拿着苹果吃还要不时喊一声:“我要回家”。而相比之下有的孩子则表现的较能适应。

 

分析:孩子的依恋类型有三类:

安全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寻求母亲分享他们的玩耍,母亲离开时,表现为不安,有的甚至哭泣。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即接近母亲,并迅速缓解悲哀和不安,恢复平静继续玩耍。对陌生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怯生,在母亲的鼓励下,也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标签:

杂谈

思政  荣咏鑫   2008214324

 

不要对幼儿进行心理虐待

 

   《幼儿园》视频中个别老师的做法有待商榷。如马玉兰小朋友生性好动,老师却对她课堂上的小动作不能容忍,也没有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而是直接批评;当两个小朋友发生冲突时,老师在没有调查清楚事情原委的情况下,便主观臆断,批评其中一位,还以“要将他调至小班”进行吓唬;甚至有一名老师直接骂一个小男孩儿“长得不像人样,就是讨人嫌,只有吃鸡腿的时候老实一点”等等。这些现象让我们看到,一些幼儿在幼儿园里遭受不经意的心里虐到似乎并不少见,而这样的遭遇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教育专家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护和鼓励的幼儿,心灵所受的创伤比体罚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到的损失更大。许多研究还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虐待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家庭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010-11-22 23:07)
标签:

育儿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张哲    2008211923

第一遍观看纪录片《幼儿园》,感觉是吃惊,居然有这样的幼儿园。观看完后,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荡:“我要找妈妈!” ,“吃完回家。”,“老师,泼了。”

于是,我又第二遍观看了纪录片《幼儿园》,我边观看边做笔记,接着,我又反复地观看。边看边思考:孩子们的这些行为反映出怎样的幼儿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关心和爱护孩子。  

案例一:

纪录片《幼儿园》的开头播放的是全托小班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教室里,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片中详细描写了一位小男孩第一天上幼儿园小班的情况。可怜的他入托第一天,整整哭了一天。当这个小男孩与父母分手,被老师抱着时,男孩哭着说:“老师,莫抢我。爸爸、妈妈。”随后,又蹦又跳,拉着老师的腿,指着教室门,哭着对老师说:“我要妈妈。”他哭累了,就爬在椅子上半闭着眼睛休息,中午午餐时,边吃边带着哭腔说:“吃完回家。”此时,这个小

标签:

认知能力

自我中心

观察能力

杂谈

分类: 案例分析

李潇依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2008211928

 

宝宝上幼儿园,这些在大人们眼里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于从来没有离开过爸爸妈妈的宝宝来说,可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