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中一些现象分析

(2010-11-22 12:17:20)
标签:

杂谈

分类: 案例分析

刘付丽清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2008212052

现象一:上课期间,马玉兰小朋友表现得与其他小朋友有些不同,频频被老师点名批评。她用粉笔在桌子上画画,大家都在朗诵的时候她站上了凳子,大家都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她把腿放在桌子上。当然马玉兰的表现并不如老师说的那么恶劣,幼儿初期,小孩对整个世界缺乏一个整体的观念,可能在她的意识中,她就是世界的中心,她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纵观整体的水平,她关注的更多的是她内部的想法,对外界他人的意见缺少关注。这也是皮亚杰认为的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的特点。

现象二:视频中,一个小孩子很努力都不能把椅子正确地摆放在桌子上。虽然老师在旁边不停地用语言指点他,但是他一直都没有成功。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儿童更多的运用直觉行动思维,而在他摆放椅子的过程中,需要的是空间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阶段孩子的抽象思维才刚刚开始发展,对于不熟悉的经验,他还不能很好地领悟与应用。

现象三:在周五下午,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家长的到来,有一个小孩的家长总是最后到来,他每次都会很沮丧。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儿童在情感方面希望得到家人关注关心的渴望,家长的最后出现总会给儿童产生一种挫败感。可是当母亲出现的时候,他又非常开心,全然忘记了等待时候的焦急也没有对母亲的埋怨,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轻易原谅他人。

现象四:视频中又一个镜头是几个儿童一起排挤另外一个儿童。这说明,在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当中,已经基本上存在一个社会交际的雏形,也能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幼儿园中,儿童间的相互往来也在慢慢地规则化,可以说在幼儿园中也存在一个还不太成熟的、缺乏规则性的小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