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案例分析
(2010-11-21 21:59:45)
标签:
凳子案例分析不可逆性抽象思维逆向思维杂谈 |
幼儿行为案例分析
孙骋
情形一:马玉兰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但是她却不像其他的小女孩那般安静,而是始终“动”个不停,一刻也不安静,老师多次提醒和点她的名,可她如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
分析: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她只关心自己心里的想法,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完全不予理会。
情形二:一个小男孩在洗澡时,可能因为他不想洗澡或者难受想要逃脱,可是他还没行动,嘴里却一直喊着:“我要跑,我要跑”。
分析: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可能会在自己行动之前说出自己的计划,说明他已经初步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萌芽。
情节三:当问一个小男孩警察是干什么的,他却回答和交警有关的内容。
分析:首先这里依然体现了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自己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管别人问的是什么。其次,说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缺乏等级分类能力,不能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成类和子类,因此,区分不了交警和警察之间的差别。
情形三:小男孩想要把凳子反搭在其他的凳子上,搭了好久都不知道要将凳子翻转过来再搭上去。老师给了他提示,他依然还是不知道把凳子翻过来。
分析:首先还是体现出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永远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其次,说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他们无法以相反的方向返回问题的出发点,不会运用逆向思维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