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吞那鱼刺身的尝味期(上)

标签:
吞拿鱼蓝鰭吞拿鱼tuna鮪赤身拖罗マグロトロtoro香港美食板长寿司 |
分类: 日本菜 |
一到冬季中旬,又是日本筑地竞投吞拿鱼的时候。吞拿鱼是一般人所认识的称呼,它亦被广被认识为蓝鰭吞拿鱼(Bluefin
Tuna)。若说到吞拿鱼刺身,大家都会联想到トロ(to-ro),中文译音是:拖罗,乃被公认为吞拿鱼最肥美、最受日本人喜爱的一部分。
就是这种大家耳熟聞详、在报刊杂志定期都会看到的鮪的一种。蓝鰭吞拿鱼,即クロマグロ、或くろまぐろ(ku-ro-ma-gu-ro),汉字為:黒鮪,是被公認為最頂級的マグロ。但大家平常吃的鮪又是什么呢?まぐろ跟日本和牛有点相似,有等级、部位和种类之分,只是没和牛那样有一个正统的标签A1-5之分。
严格来说,鮪共有五种:くろまぐろ(汉:黒鮪)、みなみまぐろ(汉:南鮪)、めばち(汉:目鉢鮪)、きはだ(汉:黄肌鮪)和
びんなが(汉:鬢長鮪)。
每种鮪的拖罗和赤身都有自己的特性。要了解到自己在寿司店里究竟是在吃那一个等级的那一个部分,你口中的鮪是否挂羊头卖狗肉就要就必需从不同鮪的特性去看。
最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吞拿鱼在香港极之常见,大部分食客对这种看似很普遍的鱼并不了解。不过这也很不能怪他們。實說,我曾經也是其中一個,直到開始了這個專題。首先,在主要的搜尋器、網上百科全書所搜到的資料不完整,記載太少,描述簡若。二来,互联网上的记载都太杂乱,自说自话,难辨真假,容易把看得网民一头雾水。
但看着上图便以花朵眼乱。若要认真地了解、学会品尝这个生物,当然是看书。可惜,当我搜过中英文书店,我都找不着有关吞拿鱼详细的描述。最后,我特地去了日语书店,终于让我找到一本正中、详尽描述春季食用的鱼类的日语书籍:春の魚。
首先從這裡開始,我不會再叫它吞拿鱼。它的正統名稱應該是マグロ、或まぐろ(ma-gu-ro),日語漢字為:鮪(中文讀:wei3)。在几年前,那季的“日本一”,即当季最大的鮪之称号(也被媒体称为鱼王),首次被一家香港日本料理集团投得,令日本人大惊:“怎么我们的鱼会落在别人手中!?”
就是这样,引起了不少香港人对鮪的兴趣。今年香港板前板长寿司跟东京银座久兵卫寿司店联手以3249万日圆(约307万港元投得一条重342公斤的蓝鰭吞拿鱼王,刷出9年以来单条蓝鰭吞拿鱼的新高。
簡單一點說明,魚肉品質的排列就是這樣:黒鮪>南鮪>目鉢鮪>黄肌鮪>鬢長鮪。在細分說明每種鮪前,我們先以黑鮪為例,辨認出鮪各種部位,才懂得欣賞每個部位的位置、質感、顏色和味道。
看了上图便能一目了然。我們所熟悉的拖罗(トロ)就是鮪的下半身,为腹部,最多脂肪,最肥美的部分。最好吃的要是冬季在北海道抓拿的最为极品,因最多脂肪,理想体重是80-150公斤。
拖罗在拖罗里还有大中之分,而且中拖罗还有两种等级。大拖罗是前半腹,越近鱼腮位置越肥美,为拖罗中的极品,脂肪条纹有如雪花飘落一般,成网状型,粘性较高,肉身甜美,入口即溶,在拖罗中属最淡色的。中拖罗则是鱼中间的部分,脂肪没比大拖罗多,稍逊一点,属拖罗中的中级。虽然这不是顶级拖罗,但是日本人最多吃,也算最受欢迎的拖罗,因为它脂肪适中,不会太腻。最低级的拖罗并不叫小拖罗,而依然被名为中拖罗,但这部位接近尾部,因此脂肪的含量在拖罗中最少。
上图是黒鮪的下腹横切面,颜色最淡的是脂肪最多的地方,渐渐变成深红色,深红色并非拖罗的一部分,而是一个会比较少吃的部位,乃
ちあい(chi-a-i),汉字:血合い。
//下腹做成寿司后的模样
说完上半部后,我们转移到鱼的上半部份。上半部大部分都是叫赤身(a-ka-mi)。从下图可见,颜色跟拖罗完全不同,是一种鲜豔的赤红色,味道上比拖罗浓味。鱼背中间部分为上品,近头位置为中品,而近鱼尾位置为下等。
由于内容太多,下一回便会说明上述所提过的五种鮪的产地、特征、味道。又会说说怎从纹理中挑选或看出鮪的新鲜程度与鮪肉的部位,最后会说明怎样处理冰鲜的鮪。在这里,我不得不借金庸大哥的话,也是我看他小说时最不喜欢看到的一句:“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好戏在后头啊!(偷笑)
*特别鸣谢一个日本朋友,助了我這個日文半桶水一大把去了解那对充满专有名词的日文。ほんとにありがどう。愛してる。
*特别鸣谢一个日本朋友,助了我這個日文半桶水一大把去了解那对充满专有名词的日文。ほんとにありがどう。愛してる。
前一篇:法国薄饼的咸与甜
后一篇:冬季吞那鱼刺身的尝味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