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了解一下蒙哈榭Montrachet的含义都会觉得造物者之别有用心,这个单词最初由拉丁语转化为古法语Mont Rachat而来,意思是“秃山”。并没有讽刺“秃”的不敬之心,只是一个“秃”字跃入眼中,无论如何和浪漫扯不上边。造物者或许别有用心,想极度考验人类的识别力,感悟力和创造力,于是在这个秃山上创造出全世界最贵的干白,我还是用蒙哈榭来称呼吧,这样写着觉得顺畅,读者觉得悦目。
罗曼尼康帝酒庄开始着手白葡萄酒的酿造时间并不早,相对于酒庄的历史而言也只是近几十年的光景。先后于1963,1965,1980购得蒙哈榭酒园三块位置不同的小酒区,合成面积近0.68公顷的康帝蒙哈榭,物依稀为贵是自然的道理,这一门中唯一的白酒是如何境遇被养成的呢?
允许我摘录部分GERT
CRUM著述的细节,学习中一并回忆去年十月品鉴的DRC Montrachet 2007,分享我的理解。
对于蒙哈榭的土质结构,许多著述中都有描述,许多细节之处我也并没有太理解,索性找机会到现场去感受一番最直接。如果一定要提炼一些相对好理解的内容,园内土壤中不计其数的断层,纷繁复杂,造成同一园区内多种微土壤环境;表土贫瘠,沙砾粘土混杂,值得一提的是该园表层的粘土含量在整个勃艮第地区是属于最低的,这就是“秃山”的表象吧。
DRC拥有的三个小园区,1963年购买的那块31号田位于Puligny和Chassagne的边界,更靠近Puligny村,以凸显均匀优雅而著称,而另外两块129号和130号则位于Chassagne;则更加凸显力量感。(蒙哈榭总体面积为7.99公顷,相对比较均匀的横跨Puligny-montrache和Chassagne-montrachet两个村)而DRC的理念和实践则在于,根据当年的实际境遇来做出各种细节的调整,酿出“自然的蒙哈榭”。
http://s1/bmiddle/6cc6ceb2td56fdb5481e0&690
何为“自然的蒙哈榭”?DRC认为,蒙哈榭葡萄园最大的秘密在于——只有达到最完美成熟度的时候,酸度才达到极致。因此,DRC的采摘在本园内基本每年都是最晚的,比其他的酿造者平均晚一周。但是对于三块不同的地块,每一年先采摘哪里,没有定格,不过采摘通常在一天内全部完成,马不停蹄送到酿酒室进行挑选。
挑选的过程里,自然会遇到过熟的某些果实,DRC认为,过熟的果实和完熟的果实的共存,能够更加丰满体现蒙哈榭本身的风貌,蒙哈榭的“特异功能”是纵使过熟,也不会丧失酸度,所以挑选过程里会留下那些过熟的果实,来表现那一年的气候特征,这个意义而言DRC酿造的是“自然的蒙哈榭”而非“技术的蒙哈榭”。
挑选完毕后,为了杀菌和抗氧化,会加入极少量的二氧化硫,这一点我特别摘录出来,回答那些问我关于二氧化硫是不是有害,为何要加二氧化硫疑问的同学们。原来顶级名庄也这样做,万事皆因度而适宜,适度为上策。
压榨的过程尽可能缓慢而轻柔,平均需要6个小时,而后进入228升,中度以上烘焙的新橡木桶开始发酵。这样做的原因可以理解为:蒙哈榭这样多酚物质完全成熟充分体现果实芬芳又酸度极致的葡萄醪完全可以在发酵阶段就接受橡木桶对其的影响,早早地形成浓厚感,复杂感;另一方面,比起在不锈钢槽发酵的酒而言,蒙哈榭因为发酵时候已经和橡木桶充分接触,发酵后的陈年中,反倒不会那么敏感受到橡木桶的影响,而是更多的演绎从新酒到成熟之酒的温和化过程。
在橡木桶中沉睡大约12个月,这个过程里伴随苹果酸乳酸发酵,搅拌会定期进行,但前提是根据当年的具体条件而定。举例而言,如果当年酵母菌的沉淀物相对颗粒较小,会使得沉淀速度加快,于是搅拌的频率会相应提高,当然也会参考生物动力法的宇宙行事历,这一点有点玄乎,日后望遇到高手进一步指点。
每年酒液中所含蛋白质量会有变化,所以是不是全乳清澄清不可一概而论,看来以后如果有机会品鉴蒙哈榭,可以做一个题目就是:这个年份有没有做过澄清,一笑。
……
……
留下两个省略记号给自己,代表还有许多细节假以时日来逐步澄清。
回到去年十月间品鉴的DRC Montrachet
2007,我真的相信如果盲品或许会被当成红葡萄酒来判断的可能。
香气的成熟感体现在那种极具异域风情的热带芒果,桃子,极度芬芳,逐渐愉悦人的矿物感在时间的推移里时而清晰,时而隐约……口感中微妙的咀嚼感,庞大结构中的酸度,极度延绵的回甘……品酒遇到这样的酒,有时真惭愧自己言语表达能力的苍白,或者无需表述本来就是最高境界的表达……
我记得和我一同品鉴此款酒的友人事后几天和我说:的确,不一样,我后来回来的路上还在回味这样的美酒。值得一提的是,此友人的母亲听说我们品鉴了一款价值几万人民币的酒,心疼地说:一个香奈儿的包下肚了……一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