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钱钟书的名言:婚姻如围城,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来看一看钱钟书与杨绛的真实婚姻。
从法国回国以后,杨绛的父亲去世了,钱钟书家的经济条件也大不如前,他们不愿向家中求助,她赶很远的路去上海郊区上课,辞了佣人,包揽了一切家务,自己劈木柴,和他一起自制煤饼,他也一再要求震旦给他加课时,两人就这样辛苦度日。
贫穷摧毁了他们一家的身体,她持续不明原因低烧,他几乎每年生一场大病,他们的宝贝“阿圆”也得了骨结核差点死去。比之他们在巴黎在牛津的美好岁月,这是一段太过艰难的岁月。
可是,他们的日子依然过得生动有趣,她劈柴做饭的时候,戏称自己做了“灶下婢”,他逗女儿,有什么好吃的总“欺负”她,说“baby no
eat”(宝贝不能吃),看她发愣便哈哈大笑,他乘女儿睡觉,在她的肚皮上画鬼脸,他总和她一块淘气一块闹。
生活的艰难,没有折损他们事业的辉煌,他写出了著名的《围城》,这部作品让“钱钟书”这个名字被世人铭记,她翻译出版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随铁大少回家》,创作了四幕喜剧《风絮》,被李健吾赞誉道:“我们开始发表杨绛女士的《风絮》,她第一次在悲剧方面尝试,犹如她在喜剧方面的超凡成就,显示出她深湛而有修养的灵魂。”
战争终于在1949年结束了,那年夏天,他们被清华聘请,回到了北京,开始了新中国的生活。
这八年并不是他们生命中唯一的艰难,后来,他们还经历了同样艰难的文革岁月,他们被下放至干校的时候,她被罚去种菜,他担任干校通信员,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十年文革,他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考证与评论著作——《管锥篇》,所引中外著作上万种,作家四千余人,而她译著了讽刺小说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当时光流逝,生活褪去最初的华彩,逐渐呈现粗粝面目,她不再是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翩翩少年。
战乱和贫穷改变了很多人,也拆散了许多家庭。但他们却一路走来,相扶相携,让人赞叹,让人羡慕。
看来,叹婚姻如围城的钱钟书自己的婚姻却是如怡在喉不予示人呐。
摘编于网友文章《钱钟书与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