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传承药膳文化弘扬国学养生

(2022-03-18 15:23:44)
标签:

转载

[转载]传承药膳文化弘扬国学养生

传承药膳文化  弘扬国学养生

---------------你准备好了吗?

 

胡贺峰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难发现:食物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繁衍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汉书·郦食其传》中曾经提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字句,很显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食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药膳则成为同一时代的产物,更是传递健康养生、膳食理念的重要载体,深得历代医家的高度关注。

药膳,有史为鉴,几千年薪火相传,为中华民族养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我们也有责任代代相传。

首先,让我们走进博大精深的药膳发展史!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从古至今,药膳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历代医家关注。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就有“母亲调药膳恩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这些均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已出现“药膳”这个名词。而“药膳”一词出现之前,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

《周礼》中就记载了“食医”,“食医”主要掌管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还涉及到一些食疗方面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中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些均证明,古代医学典籍一直在指导人们日常生活饮食,并充分体现了饮食的重要性。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有药物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当归、杏仁、乌梅、核桃、莲子、龙眼、百合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白虎汤、桃花汤、十枣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秦汉时期为中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基时期。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则设有“食治”专篇。至此,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孙思邈的弟子孟诜(shen)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中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给人体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昝(zan)殷编著的《食疗心鉴》、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晋唐时期出现的专门论述食疗功效的专著,将食疗药膳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的统治者也重视医药理论,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成果,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在详细记载的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

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养生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仅谷、菜、果三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禁忌等。

朱棣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食用的植物414种,并将其详细绘图,讲述其产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它们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黄云鹄所著的《粥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均重视素食,这对于食疗、养生学的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大量经典医学史料证明:药膳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药膳确实为中国传统的医疗养生保健事业和在“治未病”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贡献。

药膳如何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作为集“治未病、调理机体、养生保健、强身益寿”等多方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行业,怎样更好地服务民生、造福百姓,成了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关注的课题。

首先,药膳必须依循于中医理论。它需要从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以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必须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融药物功效与食物美味于一体,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合理运用各种烹饪技法,保证药膳在具有美食的色、香、味、形以及营养价值的前提下设计药膳食品,迎合人们对美食与健康的消费需求,这些都是衡量药膳从业人员自身水平的重要标准。

药膳要以现代营养学与平衡膳食理念为指导科学烹调,遵循因时、因地、因人的辨证施膳理论。脱离开这些中医理论与营养卫生的指导,无论是时下街头巷尾的养生菜,还是逐渐升温的整个药膳养生行业,都将逐渐失去庞大的崇尚养生受众群体的信任。打好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把握未来养生膳食发展命运,作为专业的药膳从业人员,我们责无旁贷!

药膳制作标准化同样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在选料,还是搭配比例方面,都要具备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完整的技术。从食材与药材,或食物与食物配伍和品质上均应制定统一标准,确保药膳产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构建药膳特色明显、技术精湛、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药膳养生、预防、保健服务需求,是我们药膳从业人员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药膳是中国大健康产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商家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拿百姓渴望健康养生的观念当筹码,药材食材以次充好,超标的农残,过量的食品添加剂,为达目的对药材与食材进行不健康的美容……如此略迹斑斑的铁证,令人发指,令人不寒而栗!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家的理智都哪儿去了?良知都哪儿去了?长此以往,中国丰富的药材与食材资源的发展前景堪忧!中国丰富的药材与食材资源岂容如此践踏!

作为一个合格的药膳养生从业人员,我们没理由拒绝担负起与不健康因素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药膳普及必先取信于民!因为这是关乎药膳命运的大事!关乎中国中医药健康发展的大事!关乎国人健康的大事!

药膳在不断传承与演变过程中,已逐渐发展成为当今预防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终将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药膳的健康传承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钻研和学习,“传承药膳文化,弘扬国学养生”是我们永远的责任!义不容辞!

为了药膳事业的美好明天,你准备好了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