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忠言顺耳利于行

(2022-03-17 16:50:20)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忠言顺耳利于行作者:真子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源自古代谚语忠言逆耳利于病,毒药苦口利于行

      所谓毒药,是指真正能治病的剧烈的药。后来孔子改为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把毒药改为药酒。再后来人们又把药酒改成了良药,一直流传到现在。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心理上更能接受良药。从改这句箴言似的谚语就可反应出人在语言上的心理需求,即柔比刚好,明明知道你是想以柔克刚,也愿意。人心就像黄土,绵绵细雨可以渗透,若是暴雨,尽管也能触到深处,可后果却是让黄土变成愤怒的泥石流,宁愿与尔同归于尽。

       古代无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偏重于理性,而轻慢于人性。所以难免在教义上出现偏激。比如司马迁的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就是说,虚言误人,直言利人,忠言救人,甜言害人。古人把甜言一概当作坏言。

       忠言逆耳固然好,但有人能接受,也有人不能接受。当年刘邦进入咸阳秦宫,贪图享乐,樊哙进谏,劝他出宫,他不听。这是因为,虽是忠言,却话不耐听。还是张良一番好言相劝,细说了退出秦宫的道理,刘邦才还军霸上。

      忠言逆耳固然好,但顺耳的忠言更好。逆耳的忠言有时太直,像匕首一样直刺人心;逆耳的忠言有时太恶,让人怀疑忠言者的好意。既然是忠言,为何不柔一些、缓一些、优雅一些、中听一些?古人不是也有这方面的教诲吗?荀况在《荣辱篇》里说过: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所谓暖布帛之善言,就是指柔和的温暖人心的忠言。所谓伤人如矛戟之言,或许也是忠言,但它所起到的作用正好相反。荀况还有一些处世哲学也是值得借鉴的: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就是说,不观察对方的脸色就谈论,叫做瞎眼。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楫。就是说,君子衡量自己像用木工用墨线来取直线一样,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就象船工用船桨接引人登船一样耐心引导。

         忠言相劝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提醒对方改正错误观念或做法,避免失误或损害,获得最佳效果吗?既然出发点是好的,就要力求实现。而人是有自尊的,有思想的。你简单粗暴的一句话伤了他的自尊,他还会听你的吗?或许你的提醒使他已经知道你是对的,但他受到伤害的心也会与你对抗。自尊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的语言只是单刀直入,点出后果,却没有说服力,这种忠言虽然算逆耳的好忠言,却没起到作用,甚至令人反感,那么你不是白说了吗?

        所以,忠言最好顺耳。

        顺耳的忠言用不着先看对方的脸色,用不着思考对方一旦反目该怎么对付,更用不着担心因为你的忠言相告而失去什么。

          但是,能在关键时刻对亲友、对上下级或者对陌生人说出顺耳的忠言,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逆耳的忠言好说,顺耳的忠言难练。那是道德修养、语言修养和知识积累的综合结晶。

       在你拥有这种结晶之后,首先你是诚挚而善良的,你一心要帮助别人,并且不愿伤害别人;同时你是睿智而敏捷的,你能及时发现别人的误差,并且能够言简意赅地说到点子上;而且你还是柔和而幽默的,你不急不躁慢慢道来,让对方在愉快地笑过之后茅塞顿开。

       都是新世纪的人了,全民素质普遍提高,许多年轻时斗大的字也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现在都能玩电脑,与外国人对话,语言艺术为什么不能提高再提高呢?人们都很忙,何必要说些逆耳的话影响别人的情绪呢?都知道种瓜得瓜中豆得豆,你种下逆耳收获的不也是逆耳吗?我想谁都愿意听顺耳的话,包括你。说话顺耳让别人轻松,也让自己轻松。

      有两个孩子在水深流急的河里玩,两个母亲都心惊胆战地来到河边。一个母亲厉声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你淹死变成水鬼吧我没你这个儿子!一个母亲轻声说:还是你上来我下去吧,宁愿淹死我也不愿淹死你啊。前者的儿子叫骂道:“你才是水鬼,我就不上去就不上去!”后者的儿子上来了,而且含着泪亲吻他的母亲。谁不愿意有后者的效果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