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和上呼吸道感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症状 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
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是使用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员接触患病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接种EV71 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由 EV71 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接种年龄为6个月到5周岁,一共2针,中间间隔1个月,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但接种了疫苗不代表不会患手足口病,因为引起该病的肠道病毒有几种,不只有EV71 病毒,不同型别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虽然不能预防所有病毒引起手足口病,但重症手足口病基本上是由EV71 病毒引起,所以接种EV71 灭活疫苗能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姐妹病---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该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速度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一般病程4-6日,重症可至2周。本病大多数为轻症病例,有自限性(1-2周),预后良好。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详情见前文)
猩红热
猩红热 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8岁居多,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很少发病。20世纪初,发明了抗生素以后,猩红热很快得到了控制,发病率和致死病例数都快速下降。过去几年来,猩红热又卷土重来。2011年,香港暴发了猩红热疫情病例数突然增加了3倍,自2014年以来,英国也遭遇了猩红热疫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猩红热的病例数达到50年来的最高水平。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症状 发热;咽喉炎;全身弥漫性皮疹;“草莓舌”;“杨梅舌”是典型的临床表现。
预防措施 病人隔离治疗6天; 密切接触者可用抗生素药物治疗; 流行期间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接触病人要带口罩。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发于易感儿童,尤以婴幼儿多见。以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其临床特征。麻疹病毒,致命性不高,但传染性极强。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到皮疹出现后5天都具传染性,没接种疫苗的人普遍易感。
风疹 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较轻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不如麻疹强,儿童期常见,在幼儿园和小学校内可以形成流行。以冬春两季发病较多,主要通过口、鼻及眼部的分泌物直接传给他人或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临床特点为上呼吸道的轻微炎症、低热、特殊的斑丘疹和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疼痛,预后较好,合并症少,恢复大多很快。
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非化脓性腮腺肿大、疼痛及发热。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
预防措施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良好; 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接触病人要带口罩; 及时接种疫苗接种麻腮风联合疫苗可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三种传染病。8月龄接种1剂麻疹、风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
(文/尹振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