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见的几个问题(摘录)
(2020-07-13 16:38:47)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新生儿肺炎诊治和预防杂谈 |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首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新生儿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严重影响。《高危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一文,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解答,现摘录部分问题(诊断、治疗和预防)如下,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新生儿新冠肺炎诊断标准
1 疑似病例标准:患儿有流行病学史,符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但尚无实验室确诊依据。 流行病史:出生前14天和生后28天内接触新冠母亲或者其他新冠患者;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病原感染解释的新生儿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精神反应差、吃奶差、呕吐、腹泻、黄疸加重或出现反跳者; 影像学表现:有肺部影像学改变如片状影或磨玻璃样改变,不能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解释。在疫情高发区,疑似病例可视为临床诊断病例。
2 确诊病例标准:患儿有流行病学史,且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可有/无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确诊病例需要在上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或者下呼吸道标本(痰、肺泡灌洗液、气管内分泌物)标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SARS-CoV-2高度同源。
二、新生儿新冠肺炎如何治疗?
1 现有资料新生儿新冠肺炎整体病情不重;
2 一般治疗与密切观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肺部影像学等; 及时根据病情需要及时予以呼吸支持。抗病毒药物疗效尚待观察,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3 重危病例治疗: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对于以 “白肺” 为表现的重症患儿大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吸入高频振荡通气可能有效,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值得斟酌其剂量及疗程尚需明确;静脉用丙种球蛋白2g/kg,分2~5次使用。必要时可实施持续肾替代治疗与体外膜肺治疗。
三、如何预防新生儿新冠肺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