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新生儿黄疸诊治杂谈 |
分类: 新生儿 |
导读: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诊断时要注意区别生理性或病理性黄疸。
由于体内胆红素的累积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它可以是新生儿发育过程的暂时现象,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症状,并可由此而引起脑损伤,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可达四周,无其他临床症状,不需要治疗。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后才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因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其诊断并不难,诊断时要注意区别生理性或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的时间;区别直接或间接胆红素增高;家族史等。鉴别诊断很重要,几种常见的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母乳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等疾病相鉴别。
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内容包括:在自然光线下观察皮肤、黏膜、小便的色泽情况以了解黄疸的变化;注意观察黄疸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临床常见的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以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发生率占1%~2%,近年来有逐步上升趋势。生后3周仍有皮肤黄多为迟发型母乳性黄疸。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出现时间较晚,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而发生,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弱后又加重,即常在出生后7天~14天出现,目前认为是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使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增加而引起母乳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鼓励多次少量母乳喂养,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1天~4天,也有人主张无需停止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