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冬季是小儿流行性感冒高发季节,易有并发症,对其防治不容忽视。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强,常呈地方性流行,当人群对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尚缺乏免疫力时,可酿成世界性大流行,其特点为突然发生与迅速传播,1918~1919年曾发生极广泛的世界性大流行,引致2000万人死亡,近100年来,已有数次大流行,至今人们记忆犹新。流感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婴幼儿和老年人易并发肺部感染,防治工作不容忽视。将人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变异而导致流感不断的流行,甚至于全球暴发大流行,它往往10~40年发生一次大流行,局部小流行2~3年发生1次,乙型流感以局部流行为主,约4~7年发生一次,丙型流感则常为散发。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尤以轻型患者及隐性感染者起重要作用,因其不易被发现,活动范围又广。经飞沫由人到人直接传染或飞沫污染手、用具、衣物等间接传播。在起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热退或1周后大多不再排病毒。
2·免疫力
人类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仅8~12个月,不超过2年,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3·年龄
儿童及少年患此病者较多,以5~20岁发病率最高。4~5个月以下婴儿较少受到传染。当新亚型引起大流行时,各年龄组发病率接近,但仍以5~14岁小儿为多,感染率几近50%。局部流行时,一般人群感染率为10%左右。年幼儿及老年人易得重症,病死率较高。
4·流行性
多在冬末春初流行,冬季流行时病情较重。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3天,最短6小时,最长4天。
2·临床症状
小儿患流感时其临床症状常因年龄不同而各具特点,年长儿症状与成人相似,多表现为普通感冒型,起病急骤,有高热、畏寒、头痛、背痛、四肢酸痛、疲乏等,不久即出现咽痛、干咳、流鼻涕、眼结膜充血、流泪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肺部出现粗罗音。偶诉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道表现。在婴幼儿临床表现每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不易区分,炎症涉及上呼吸道、喉部、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部,病情较严重。有报道在流感流行期间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有近1/4证实为流感病毒引起,高于同期合胞病毒或腺病毒引起的数倍。患儿常突发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及流清鼻涕,常伴有呕吐、腹泻等,偶见皮疹及鼻出血,体温波动于38~41℃,可有高热惊厥。幼小婴儿可有严重的喉、气管、支气管炎伴有粘稠痰液,甚至发生呼吸道梗阻现象。新生儿表现更为严重。无并发症的流感发热一般持续3~4天,热退后全身中毒症状减轻,但干咳及体力衰弱可持续1~2周。
3·血象
周围白血细胞总数大都减少,平均约为4×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大单核细胞也可增加,此种特株血象在发病最初数日即很显著,往往持续10~15日,并发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可能大幅度下降,低达1~2×109/L。C-反应蛋白,低于正常值。合并细菌感染时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现象。C-反应蛋白,高于正常值。
诊断
1·流行病史
当地有流感流行情报。
2·临床诊断
突然起病,有高热、怕冷、头痛、四肢酸痛、倦怠疲乏、逐渐出现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咽痛、眼结合膜充血、面颊潮红,而卡他症状体征不如普通感冒明显,咽痛、咽部红肿和扁桃体体征也不如急性扁桃体炎严重,为流感临床特点。周围白细胞计数大多偏低或正常,中性粒细胞降低明显,则临床可疑为流感。婴幼儿凭临床表现更不易与其他上呼吸道感染鉴别,应尽早进行病原学诊断。
治疗
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常用金刚胺·利巴韦林和达菲(奥司他韦)。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等。
预后 本病预后与当年疫情轻重、患儿年龄、免疫状态及有无并发症密切相关。疫情传播广而重,病死率高,年幼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易发生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如继发细菌性肺炎,则病情重,预后差,因此,这类人群应为防治重点。
预防
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应用以来,对降低发病率起一定作用,但在控制流行方面还不够理想。有效保护期,一般为1/2~1年,发病率可降低50~70%。药物预防
目前较肯定的是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有效,对乙型流感无效。
(文/尹振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