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过度输液对宝宝的危害有哪些?
虽然静脉输液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也有很大的风险。在临床上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八成是静脉用药引起的,即是中药鱼腥草、双黄连等也不例外。在儿科临床中因小儿年龄特点,体质比较特殊,过度输液对其危害更大,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有:
⑴ 发热反应 输液发热反应是由于多种原因在静脉输液时输入了致热物质(热原)而引起。热原又称内毒素,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一般在细菌死亡后破壁而出,诱导产生内源性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儿童为反应易发人群,年龄越小,越易反应,且症状严重。一种药物单独使用时发生几率较小,但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时热原的加和超量,特别是小儿体重轻,热原反应阈值低,发生发热反应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⑵ 过敏反应 因输液时输入了可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过敏原)而引起,过敏原的种类较多,最重要的是药物,有个别药物本身具有的致敏作用,或是药物本身不致敏但其药物结构残片(如青霉素、头孢霉素),血制品、水解蛋白等带入致敏原。过敏反应与个体有关,尤其是有过敏体质的小孩,并不罕见。
⑶ 药物的输注速度引起的不良反应 短期内输入液体过多、过快会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对心肺功能不全体质较弱或营养不良的患儿较容易出现输液反应,导致急性肺水肿或急性心力衰竭。而某些青霉素类药物输注速度过慢,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并有可能增加药物在液体内的分解而产生致敏物质。有些药物如氨茶碱静注速度过快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悸、心律失常甚至血压急剧下降、惊厥等。
⑷ 不溶性微粒污染 输液中的微粒多为不能代谢的物质,其直径一般只有1~25μm,也可为50~300μm或更大的颗粒。肉眼只能看到50μm以上的微粒。输液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可避免的,主要是药物结晶、碳粒、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玻璃屑、胶皮塞屑、薄膜屑、细菌真菌的残片及芽苞等。药液一旦进入血液,药液里的微粒可沉淀在体内,>8μm粒子可沉积在肺部,<8μm的微粒则沉淀在肝脾与骨髓中。近来,通过对输液中的微粒进行的研究,认为它对人体的危害不可忽视。主要是:直接阻塞血管腔,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使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异位微粒侵入组织,由于巨噬细胞的包围和增殖引起肉芽肿;输液中的微粒过多,不能通过血管的容易引起输液反应;还有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也是导致肿瘤或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等。
⑸ 其他 不安全的使用注射器和针头,使静脉输液时输入了被肝炎病毒、疟原虫等污染的液体,引起传染性疾病;还有破坏血管、局部肿胀、坏死、空气栓塞等。
本文《 访谈
泛滥输液背后的沉重》未完待续。(2)
(文/尹振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