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静脉输液适应症泛滥原因危害杂谈 |
分类: 其他 |
说明:《时尚育儿》2012年3月刊栏目选题《泛滥输液背后的沉重》。
编辑部约我对当前我国过分输液回答几个问题,现将回答的内容全文发表于此。
本文发表于《时尚育儿》杂志2012年03月刊018页。
静脉输液法是儿科治疗和抢救病人的常用技术,早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多年来它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小儿出现严重感染、休克;剧烈呕吐、腹泻、脱水;不能经口进食、吞咽困难及胃肠吸收障碍;需要很高的组织药物浓度,而口服药物不易达到的高浓度的情况等。静脉给药既方便且必要,解决了口服或肌肉注射不能解决的问题。
但我国静脉用药过于泛滥,据报道,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平均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也显示,中国患者的注射次数占了全球的近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
输液泛滥是中国独有的一个问题,在国外很少发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
⑴
⑵
⑶
⑷与我国的“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有关
2、过度输液对宝宝的危害有哪些?对后天发育有什么影响?
虽然静脉输液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也有很大的风险。在临床上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八成是静脉用药引起的,即是中药鱼腥草、双黄连等也不例外。在儿科临床中因小儿年龄特点,体质比较特殊,过度输液对其危害更大,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有:
⑴
⑵
⑶
⑷
⑸
过度静脉输液对小儿后天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因为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疾病,我们通常称为输液病它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是长期的、潜在的、甚至可以危及生命。由于婴幼儿的血管比正常人要细,加上自身免疫功能比正常人低,微粒对婴幼儿的危害要比一般病人更严重,临床反应也比一般病人明显。因此,应引起人们的更大关注。在静脉输液中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广泛应用,激素能抑制抗炎反应和免疫反应,但使用不当反而会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还有小儿对注射治疗的恐惧,可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也不可低估,可产生延迟正常生长发育等负面影响,而且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恐怕感、总认为自己身体不如别人,因此,做事会畏缩不前,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孤僻。
3、针对宝宝常见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肺炎和婴儿腹泻等,什么情况不必输液,什么情况必须输液?
临床上小儿这几种常见病是否需要输液治疗,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⑴
⑵
⑶
⑷
⑸
4、父母是宝宝的第一监护人,在宝宝生病时应怎样理智应对?
孩子生病最常见的是突然发热,特别是晚上发热,让父母左右为难:去医院,担心孩子来回折腾;不去医院,又害怕延误病情。此时,父母应理智对待,判断一下是否应立即送孩子去医院?
当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后,除了检测体温外,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如孩子发热时,依然能像平时一样吃饭、玩耍,家长可不必太紧张,因为这类发热多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发热并呕吐;热已退,孩子仍然萎靡不振;发热伴随脱水,6小时以上没有小便;既往有高热抽风史;口服退热药后数小时仍不退热者,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发热38.5℃以上,可以用温水擦拭腋下、大腿根部或放冰袋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贴等。体温仍不降,可慎用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对乙酰氯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其中扑热息痛,临床最常用,副作用较小,服用30分钟后就应见效,如果1小时候仍不退热,可再给服一次,一天不要超过4次,因为该药服用次数过多,会致小儿肝损伤。
父母有小儿常见病的一般治疗和护理的常识,既不要小病大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不要有病不治,延误病情。如果自己拿不定主意,还是去看看医生。
5、为幼小宝宝普遍输液现象的滋生,社会也有一定责任,你认为社会应怎样为宝宝的健康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怎样引导人们走出输液的误区?
当今静脉输液过多、过滥,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为了减少过多的静脉输液走出误区,社会、医疗机构、病人等多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⑴
⑵ 完善医院用药标准,规范医疗行为,治病标准化,医院作为医疗的主体不被利益所驱动,医生正确诊断疾病,合理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安全,方便的给药途径。
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