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谈  泛滥输液背后的沉重

(2012-03-12 12:43:00)
标签:

医学

静脉输液

适应症

泛滥原因

危害

杂谈

分类: 其他

说明《时尚育儿》20123月刊栏目选题《泛滥输液背后的沉重》。

编辑部约我对当前我国过分输液回答几个问题,现将回答的内容全文发表于此。

本文发表于《时尚育儿》杂志2012年03月刊018页。

 

   1、你怎样看当今国内输液泛滥的现象?

静脉输液法是儿科治疗和抢救病人的常用技术,早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多年来它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小儿出现严重感染休克;剧烈呕吐、腹泻脱水;不能经口进食、吞咽困难及胃肠吸收障碍;需要很高的组织药物浓度,而口服药物不易达到的高浓度的情况等。静脉给药既方便且必要,解决了口服或肌肉注射不能解决的问题。

但我国静脉用药过于泛滥,据报道,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平均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也显示,中国患者的注射次数占了全球的近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

输液泛滥是中国独有的一个问题,在国外很少发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

 医生满足于病人的心理需要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大多数患者看来,输液效果好、见效快,总体优于吃药。特别是学龄期儿童病了,为了不耽误学习,家长要求输液。

 迫于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 小儿多独生子女,患儿家长求医心切,况且小儿病情变化快,许多医生害怕拒绝小儿患者家属的输液要求后,反而落下“不负责任”的责难,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为了避免纠纷,医生往往选择“顺从”。

 抗生素剂型发生了变化 适合肌肉注射的较少,适合婴幼儿的更少,医生可选择的面比较窄,而且打针需要往返多次,生理疼痛,因此有的小儿宁肯打吊瓶也不打针等,造成病人接受程度低。

与我国的“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有关 我国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从药品的收入里面来获得,而医生的诊查费用,似乎可以忽略不计。虽然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约占4050%,而在国际上的平均数据是20%。在药品收入还是医院主要收入的前提下,让医生主动拒绝病人的输液要求,放弃更高的效益,显然也不现实。

2、过度输液对宝宝的危害有哪些?对后天发育有什么影响?

虽然静脉输液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也有很大的风险。在临床上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八成是静脉用药引起的,即是中药鱼腥草、双黄连等也不例外。在儿科临床中因小儿年龄特点,体质比较特殊,过度输液对其危害更大,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有:

 发热反应 输液发热反应是由于多种原因在静脉输液时输入了致热物质(热原)而引起。热原又称内毒素,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一般在细菌死亡后破壁而出,诱导产生内源性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儿童为反应易发人群,年龄越小,越易反应,且症状严重。一种药物单独使用时发生几率较小,但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时热原的加和超量,特别是小儿体重轻,热原反应阈值低,发生发热反应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过敏反应 因输液时输入了可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过敏原)而引起,过敏原的种类较多,最重要的是药物,有个别药物本身具有的致敏作用,或是药物本身不致敏但其药物结构残片(如青霉素、头孢霉素),血制品、水解蛋白等带入致敏原。过敏反应与个体有关,尤其是有过敏体质的小孩,并不罕见。

 药物的输注速度引起的不良反应 短期内输入液体过多、过快会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对心肺功能不全体质较弱或营养不良的患儿较容易出现输液反应,导致急性肺水肿或急性心力衰竭。而某些青霉素类药物输注速度过慢,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并有可能增加药物在液体内的分解而产生致敏物质。有些药物如氨茶碱静注速度过快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悸、心律失常甚至血压急剧下降、惊厥等。

 不溶性微粒污染 输液中的微粒多为不能代谢的物质,其直径一般只有125μm,也可为50300μm或更大的颗粒。肉眼只能看到50μm以上的微粒。输液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可避免的,主要是药物结晶、碳粒、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玻璃屑、胶皮塞屑、薄膜屑、细菌真菌的残片及芽苞等。药液一旦进入血液,药液里的微粒可沉淀在体内,>8μm粒子可沉积在肺部,<8μm的微粒则沉淀在肝脾与骨髓中。近来,通过对输液中的微粒进行的研究,认为它对人体的危害不可忽视。主要是:直接阻塞血管腔,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使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异位微粒侵入组织,由于巨噬细胞的包围和增殖引起肉芽肿;输液中的微粒过多,不能通过血管的容易引起输液反应;还有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也是导致肿瘤或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等。

 其他 不安全的使用注射器和针头,使静脉输液时输入了被肝炎病毒、疟原虫等污染的液体,引起传染性疾病;还破坏血管、局部肿胀、坏死、空气栓塞等。

过度静脉输液对小儿后天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因为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疾病,我们通常称为输液病它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是长期的、潜在的、甚至可以危及生命。由于婴幼儿的血管比正常人要细,加上自身免疫功能比正常人低,微粒对婴幼儿的危害要比一般病人更严重,临床反应也比一般病人明显。因此,应引起人们的更大关注。在静脉输液中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广泛应用,激素能抑制抗炎反应和免疫反应,但使用不当反而会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还有小儿对注射治疗的恐惧,可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也不可低估,可产生延迟正常生长发育等负面影响,而且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恐怕感、总认为自己身体不如别人,因此,做事会畏缩不前,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孤僻。

3、针对宝宝常见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肺炎和婴儿腹泻等,什么情况不必输液,什么情况必须输液?

临床上小儿这几种常见病是否需要输液治疗,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感冒  感冒是由多种病毒所导致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通常35天就可以自愈,一般对症处理即可。流感要比普通感冒重一些,若没有继发肺炎或细菌感染,1周左右也可以恢复。多以口服药物,只有少数有合并症的重症病人需要静脉输液治疗。

 支气管炎  轻症多以口服药物,仅有少数发热38.5以上,咳嗽明显且用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时,考虑静脉输液治疗。

 过敏性咳嗽  原则上应以口服药物或雾化治疗为主。

 肺炎  轻症可以口服药物,中、重症原则上应给予静脉输液特别是婴幼儿,用药一般57天。热退,临床症状改善后可口服药物。

 婴儿腹泻  多以口服药物或药物保留灌肠治疗,但呕吐、腹泻明显并有尿少脱水表现时,应给予静脉输液疗法。

4、父母是宝宝的第一监护人,在宝宝生病时应怎样理智应对?

孩子生病最常见的是突然发热,特别是晚上发热,让父母左右为难:去医院,担心孩子来回折腾;不去医院,又害怕延误病情。此时,父母应理智对待,判断一下是否应立即送孩子去医院?

当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后,除了检测体温外,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如孩子发热时,依然能像平时一样吃饭、玩耍,家长可不必太紧张,因为这类发热多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发热并呕吐;热已退,孩子仍然萎靡不振;发热伴随脱水,6小时以上没有小便;既往有高热抽风史;口服退热药后数小时仍不退热者,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发热38.5以上,可以用温水擦拭腋下、大腿根部或放冰袋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贴等。体温仍不降,可慎用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对乙酰氯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其中扑热息痛,临床最常用,副作用较小,服用30分钟后就应见效,如果1小时候仍不退热,可再给服一次,一天不要超过4次,因为该药服用次数过多,会致小儿肝损伤。

父母有小儿常见病的一般治疗和护理的常识,既不要小病大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不要有病不治,延误病情。如果自己拿不定主意,还是去看看医生。

5、为幼小宝宝普遍输液现象的滋生,社会也有一定责任,你认为社会应怎样为宝宝的健康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怎样引导人们走出输液的误区?

当今静脉输液过多、过滥,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为了减少过多的静脉输液走出误区,社会、医疗机构、病人等多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加强健康宣教,普及疾病防治知识,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抗风险的能力比成人差,过度静脉输液的风险,不可预测性更大,家长要减少输液要求,听从医生的正规治疗。

完善医院用药标准,规范医疗行为,治病标准化,医院作为医疗的主体不被利益所驱动,医生正确诊断疾病,合理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安全,方便的给药途径。

 小儿父母也要不断学习一点小儿常见病的一般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知道用药方式,选择是一口服,二肌注,最后才是输液。

                                                                              (文/尹振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