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巨细胞包涵体病

(2012-03-16 12:43:16)
标签:

医学

巨细胞病毒

巨细胞包涵体病

新生儿

诊治

杂谈

分类: 传染病

核心提示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预后差,死亡率高,应给予积极治疗。

巨细胞包涵体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先天性或后天性感染,有两种类型,多数成为唾液腺的不显性感染或慢性感染而长期存留,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另一种是全身性疾病,称巨细胞包涵体病,比较少见,主要侵犯小婴儿,其特点是在很多器官组织内发现含核内或胞浆内包涵体的巨大细胞,并伴有全身症状,是宫内病毒感染导致胎儿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预后差,死亡率高。

巨细胞病毒感染普遍存在于人类,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在10%25%健康人唾液中,10%健康妇女的宫颈中,可发现此病毒,60%90%成人血液中可含巨细胞病毒抗体,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有较高的感染率。病人或不显性感染者可长期或间歇从唾液泪液宫颈分泌物尿液精液粪便血液或乳汁中排出此病毒,成为传染源。

临床表现

大多数巨细胞病毒感染时不显性的。感染后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症状者分为两个类型:

1 先天性感染  10%患儿在出生后有明显症状,表现为肝脾肿大持续性黄疸皮肤瘀点小头畸形脉络膜视网膜炎智力低下和运动障碍等。可伴有生长缓慢烦躁有时发热,体温自微热至40。但因出生时仅有一小部分患儿有临床症状,故多数不能确定诊断。如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症状者,也可表现为听力丧失,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出现各种先天畸形,癫痫发作等。

2 获得性感染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临床表现一般较轻,小儿可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皮疹支气管炎或肺炎等,也可出现肝炎。与先天性感染患儿不同者为神经系统极少被侵犯。不显性感染者的激活常发生于各种因素使机体免疫能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病,如妊娠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外科手术等。

诊断

全身性巨细胞包涵体病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多在较大婴儿才被发现。注意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本病通过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婴儿一般做尿培养。

治疗

应用利福平阿糖胞苷阿糖腺苷等治疗临床无明显疗效。目前较有前途和有效的抗巨细胞病毒药物,是丙氧鸟苷用量为515mg/kg.d),分23次静脉给药,一般在用药35天即可见到明显作用,疗程一般为1014天。因停药易复发,近年来强调持续用药数月至数年。

还要注意做好对症和护理工作,隔离患儿,对其排泄物进行消毒等。

预防

    怀孕早期发现巨细胞病毒感染,应中止妊娠。在接触患儿尿液或唾液后,应仔细洗手,以预防后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注意预防输新鲜血引起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文/尹振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