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巨细胞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新生儿诊治杂谈 |
分类: 传染病 |
核心提示: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预后差,死亡率高,应给予积极治疗。
巨细胞包涵体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先天性或后天性感染,有两种类型,多数成为唾液腺的不显性感染或慢性感染而长期存留,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另一种是全身性疾病,称巨细胞包涵体病,比较少见,主要侵犯小婴儿,其特点是在很多器官组织内发现含核内或胞浆内包涵体的巨大细胞,并伴有全身症状,是宫内病毒感染导致胎儿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预后差,死亡率高。
巨细胞病毒感染普遍存在于人类,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在10%~25%健康人唾液中,10%健康妇女的宫颈中,可发现此病毒,60%~90%成人血液中可含巨细胞病毒抗体,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有较高的感染率。病人或不显性感染者可长期或间歇从唾液、泪液、宫颈分泌物、尿液、精液、粪便、血液或乳汁中排出此病毒,成为传染源。
临床表现
大多数巨细胞病毒感染时不显性的。感染后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症状者分为两个类型:
1 、先天性感染
2 、获得性感染
诊断
全身性巨细胞包涵体病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多在较大婴儿才被发现。注意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本病通过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婴儿一般做尿培养。
治疗
应用利福平、阿糖胞苷、阿糖腺苷等治疗临床无明显疗效。目前较有前途和有效的抗巨细胞病毒药物,是丙氧鸟苷用量为5~15mg/(kg.d),分2~3次静脉给药,一般在用药3~5天即可见到明显作用,疗程一般为10~14天。因停药易复发,近年来强调持续用药数月至数年。
还要注意做好对症和护理工作,隔离患儿,对其排泄物进行消毒等。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