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eb病毒传单杂谈 |
分类: 传染病 |
核心提示:本病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不规则发热、乏力、咽峡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外周血中异常淋巴细胞多达10%~2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过去又称“腺热病”,是由EB病毒(1964年由Epstein和Barr等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故命名为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小儿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不规则发热、乏力、咽峡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外周血中白细胞增高,其中异常淋巴细胞多达10%~25%,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为特征。
本病通过呼吸道飞沫及唾液传播,通过口和咽部侵入血液,进入网状内皮系统侵犯B淋巴细胞,这些含EB病毒的细胞有抗原的改变,激起了不带EB病毒的T淋巴细胞的反应增生,也可能病毒直接侵犯T 淋巴细胞,故血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由于细胞毒性效应,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随受累器官而不同。潜伏期5天~15天,发病季节多在秋末冬初,可流行也可散发,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婴儿较少见。
本病常有自限性,病程约1~2周,如无并发症,则大多预后良好。近年来非典型EB病毒感染有所增加,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其病变累及呼吸、消化、循环、血压等,多数预后良好。最近有人提出应进一步概括本病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认为除了EB病毒为主要病因外,还有其他病原可以产生完全类似的综合征。
诊断
⑴ 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⑵ 血象:异常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10%以上。⑶ 血清中出现嗜异物,红细胞凝集,滴度1:56以上有意义。⑷ 特异血清学检查阳性。
治疗
目前对本病无特效疗法,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有些病人给予干扰素、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重症病人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取得较好疗效。有细菌感染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