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儿童自主神经体位性低血压杂谈 |
分类: 呼吸循环 |
核心提示:体位性低血压,常伴有头晕、眼花、胸闷、乏力、出汗等症状。一般采用综合治疗。
体位性低血压主要指直立性低血压,当体位主动或被动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转变为坐位或站立位后3min内,收缩压降低20mmHg以上,舒张压降低10mmHg以上,常伴有头晕、眼花、胸闷、乏力、出汗、恶心、面色苍白、晕厥等脑部低灌注症状;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可高达30%,而儿童较少见,其基础血压大多数正常。
在正常情况下人直立时,由于地心引力的影响,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位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激活自主神经反射,使一过性心率加快,而使血压迅速恢复正常,此外局部肌肉收缩的机械功能等,多种机制一起减轻血容量的改变,使人们感觉不出这些一过性的变化。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临床症状。单纯性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青少年。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可见于神经源性疾病和非神经源性疾病,如贫血、营养不良、过敏或药物作用等。特别是在应用扩血管类药物时。
诊断:对单纯性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为:⑴、平卧时血压正常,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证据; ⑵、体位由平卧变成直立后3min内血压下降,心率无明显变化。
处理:对症治疗的同时查找病因,尽早针对病因治疗。对单纯性体位性低血压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一般采取综合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患儿生活质量。⑴、一般处理,休息时头部抬高15°~20°,上下床动作要慢。⑵、症状明显可给予药物治疗,补充钠,每天2~4g,增加血容量;必要时可口服强地松提高血容量;或其他药物。 ⑶、改善营养,增强体质,适当锻炼等对本病预后都有一定好处。
说明:本病是小儿时期神经相关性常见的心血管功能性疾病之六,其他疾病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