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化验单c反应蛋白?杂谈 |
分类: 其他 |
儿科问答
核心提示: 细菌感染后,C反应蛋白数小时内迅速升高。对鉴别病毒或细菌感染有重要意义。
问:家长带小儿到医院看病,除了检查普通血常规外,医生为什么还要再查C反应蛋白?
答:小儿发热常有细菌或病毒引起,细菌性感染要选用抗生素治疗,而病毒感染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治疗。
以往,医生化验一下血常规,根据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高低来判断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但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激烈运动、饱餐、取血部位不当、情绪变化等都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甚至降低。因此,单纯依靠白细胞总数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区分细菌、病毒感染并不准确。
C反应蛋白,也称丙种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急性反应蛋白。1936年国外学者首先发现,在急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蛋白质,能与肺炎双球菌C多糖体发生沉淀反应,故称之为C反应蛋白。正常人血清中也含有微量C反应蛋白,一般<8mg/L。近年来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是急性反应极灵敏的指标,几乎所有的急性细菌性感染C反应蛋白皆可升高,而病毒感染患者则不升高。因此,目前有条件的医院临床上都用C反应蛋白来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C反应蛋白在炎症发生的最初2小时内即迅速升高,病变消退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C反应蛋白测定对风湿热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C反应蛋白测定对鉴别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很有帮助,前者C反应蛋白含量每见不同程度的增高,功能性疾病时含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