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溶血尿毒综合征杂谈 |
分类: 传染病 |
核心提示: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是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之一,该菌除累及结肠外,尚可引起溶血尿毒综合征。
近日来,欧洲因“毒黄瓜”引起的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在德国至少已导致14人死亡,超过300人病情严重,确诊或疑似感染病例1400多人,在英国、瑞典、丹麦和荷兰也分别发现了与德国类似的病例。当前疫情仍在发展,已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是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之一,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以5~8月份为多。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先后分离出致腹泻性大肠杆菌约有60个血清型。目前国际上将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分以下几种: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肠道聚集粘附性大肠杆菌,他们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是一种罕见的血清型,主要粘附于结肠并产生Vero毒素(对非洲绿猴Vero的肾细胞具有毒性,故名,与志贺杆菌毒素相似)。因此,该菌除累及结肠外,尚可引起溶血尿毒综合征。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14天,一般为4~8天,平均3~4天。分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和出血性肠炎三种临床类型。典型表现为急性发病,腹泻,初为水样便,继之为血样便,伴痉挛性腹痛,不发热或低热,伴恶心、呕吐。无合并症者7~10天自然痊愈。少数病人于病程1~2周时继发急性溶血尿毒综合征,表现为苍白无力,血尿、少尿、无尿,血小板减少,皮下粘膜出血,黄疸,昏迷,惊厥等,多见于老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较高。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治疗:重症给予抗菌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发生溶血尿毒综合症时应按急性肾衰治疗,必要时行血液透析,输血或血小板。
预防:该病菌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一般不发生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因此,管理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勿生食蔬菜,不洁水果等,是重要的预防手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