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儿子的话剧处女作《曹操到》,说好下午三点半先看连排,可是到了蓬蒿剧场后,导演还在领着灯光师对光。等了一会儿,看到对光时间还会很长,于是,到南锣鼓巷转了一圈,大约五点半的时候回到蓬蒿剧场,光还没有对完。这样显然已经没有连排的时间了。我对蓬蒿剧场的总经理,也是这个戏的制作人王翔说:“如果今天晚上能把这个戏完整地演下来,我就承认我受到了教育。因为一个戏没有连排直接演出是不可能的事,这是艺术规律。“王翔说:”应该可以,现在许多戏都是这样做的。“我无语。
晚上的演出,观众中来了好多重量级人物。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季国平。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福林,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处处长荣大力等。
我对这些领导同志说,千万别把这个戏当回事,只当看一个孩子的习作,当个乐儿就行了,因为这个戏还没有连排过呢。季国平书记倒是有见识地说:”我们就是想看看没有连排就演出的戏什么样。“于是,我明白大家是能理解的。
戏开始了,场灯关了一会儿演员还没有上场,也没有任何别的处理,我知道是因为准备的不充分,演员上场后,开始几分钟还可以,但是演了一会儿,戏剧节奏就没有了,人物关系也不对了。看得出来,演员是一边想一边适应布景和灯光一边演。这样的戏,效果是出不来的。因为没有连排,演员也不清楚到什么地方是什么节奏,所以,戏演得有点沉闷,尽管演员们都很努力,戏也算演下来了。可是离预想的效果有一定的距离。
我非常感谢参与这个戏的所有的人。从王翔到导演到所有的演员,他们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把这个不成熟的戏搞出来了。
但是我再一次感受到,不按戏剧规律办事是不行的。十天时间不长,可也不短。学过导演专业的导演应该明白。再紧张也要把合戏的时间留出来,再紧张在正式演出之前也要连排一遍,没有连排,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一出戏整个下来是什么样,什么地方应该紧,什么地方应该松,什么地方必须使劲演,什么地方不用发力。
没有连排的戏是不能演出的,这就是戏剧规律,而任何规律性的东西都是不能违背的。
整个戏,演出成功。
但是,其实可以搞的更好。
年轻人敢干,他们会一步步成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