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养生:少林宗法与少林武术 (zhuan)
(2011-12-22 09:12:42)
标签:
福裕少林寺宗法血缘关系少林武术健康 |
宗法制是从氏族制下的血缘关系与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重本抑末”、“以农立国”的状况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人民安土重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倚赖从而也被束缚于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的人民,没有更多的选择,只可能以血缘纽带组合为群。农业经济的长期发达,应该说是造成中国社会长期没有脱离宗法轨迹的重要原因。秦以后,宗法制度发生过一些变化,不再象殷周那样直接形成为国家的政治制度,但宗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却几乎完整地保存下来。儒家“家国一体”、“忠孝一体”的观念,是宗法制的反映,更是这种制度在思想领域的被论证肯定。宗法的网络,伸展到中国社会和社会意识的每一个角落。上至皇族的长子继承、诸侯封邦建国,下至百姓的祠堂族谱、族规家法,以及中国人称谓的极细极繁,中国人的重情轻法,乃至今日的所谓“关系网”等等,无一不是宗法的影响和孑遗。古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宗法结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懂宗法,就不懂中国社会。作为置身于中国社会的少林寺,作为在这种历史背景中诞生的少林武术,便不可避免地深深打上了宗法的印记。
一、以七十字辈份诗为纽带的少林宗法集团
元代的少林寺住持之一、金代名僧万松行秀的高足、被称为曹洞宗的继往开来者和少林寺中兴祖师的福裕禅师,是研究少林寺历史和少林武术史必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福裕字好问,号雪庭,山西文水人。幼年便因聪明好学,被乡间呼为“圣小儿”。后来因为家庭遭遇变故,生活无着,少年时便出家为僧。福裕初谒高僧休林,深得其器重,断言他“当为大器”。后来福裕又至燕京参万松行秀为师,“参礼阅十寒暑,独能秀拔禅林”,“出世”即主持奉福寺。后来又“应少林之敦请”,主持少林寺,实际上应该是其老师万松行秀的安排。①少林寺虽然号称禅宗祖庭,在唐初十三僧即助战有功,在元代之前,少林寺与上层政治集团即有交往,但关系并不密切。然而元末金初的万松行秀,却是一个和当时的皇室以及达官贵胄、才士鸿儒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高僧。这一特点,亦为万松行秀的徒弟们,特别是曾先后担任少林寺住持的和公、皓公、洪倪、东林志隆、雪庭福裕、乳峰德仁、复庵、至温等所承续。而在雪庭福裕时,这种关系可谓达到了顶点。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四年(公元1245年),尚未登基的忽必烈私行至少林寺,命福裕“大作资戒会”,并“俾建精舍于故里”。蒙古宪宗蒙哥时,又“诏诣帐殿奏对称旨,俾总领释教,授僧都省之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福裕在元代总领天下佛教一事。忽必烈登基的第一年(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又快马征召福裕进京,在内廷和道士李志常等“论辩伪经”,结果福裕大获全胜。于是忽必烈赐福裕“光宗正法”之号。因为福裕的声望与权力,少林寺一派崭新景象:“兴仆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丘山,来者如归市。嵩阳诸刹,金碧一新。洛阳白马,经筵不辍。”“缁俗趋走,营施山委。嵩阳诸刹,金碧飞跋。洛阳大讲,经岁不驰。二百四区,群废尽起。僧无徭役,大众欢喜”。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又“诏天下释子,大集于京师,”雪庭福裕的弟子,竟“居三之一”。另外,少林寺还得以“分建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为五少林”。他的弟子们亦惊呼:“其盛哉!”亦赞叹:“皆师力也”。②这时的少林寺,真可谓如日中天。雪庭福裕主持少林寺及少林寺的极度隆盛,为随后少林武术、少林僧兵在明代的出现、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舆论的基础。雪庭福裕对少林寺的又一影响深远的举措,是他把少林寺建成了中国传统封建宗法社会结构的家族式寺院。从福裕开始,少林寺便按七十字诗法裔辈分,顺序高低,以命法名。这七十字诗是: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据称,“少林寺僧对于以上七十个字,都能冲口而出,背诵得滚瓜烂熟。僧众出外参学,一说出自己的法名,不相识的和尚,就知道他是哪一宗的啥字辈。”③长幼有序,兄弟和睦,来自五湖四海的少林寺僧,由七十字诗相联系,便变成了一个宗法大家族。宗法的核心是血缘,血缘结构有一种内向凝聚的作用。《白虎通》便解释家族为:“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血缘组织当然有极强的凝聚力。于是在中国古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某种原因集合在一起时,为使这种集合变得紧密,便努力使他们的关系变相地成为血缘关系。小至一般人的“拜把子”、“换金兰契”、“义结桃园”、认义父义子,大到效仿血缘宗族的组织形式,建立以虚构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准宗族团体——各种结社组织。从福裕开始建立的少林寺这种师父及法子法孙的关系,显然也是这样一种性质。杀大红公鸡,喝鸡血酒,歃血为盟,占山为王者扯起的“义”字大旗,这一切并不是戏剧性的。虚构、模仿血缘关系,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宗法的内向凝聚力。少林寺七十字诗代代相传,也不例外。
曾亲自在少林寺调查过的赵宝俊这样记述道:
“寺僧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来自九省十三县的千门万户,但一到寺里,即形成为乃师乃徒、法子法孙的大家族组织形式。少林寺的家族分为少室庵、延寿庵、广惠庵、清凉庵、万寿庵、弥陀庵、大悲庵、永化堂、周府庵等十八门。每门一般是祖孙三代,惟清凉庵的辈数达到八、九辈之多。其中以延寿庵这一门人数最多。”
每门又有许多家,住居在寺院周围。每个家是由一个师傅为中心,和他收的三、二个徒子所组成。每家有他们自己的房院、田地,是一个独立的或半独立的经济生活单位。各家之间,贫富不一,人口多寡也不等。他们除了每月初一、十五和节日要到寺院一起礼佛生活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各在各家礼佛、诵经和生活。各家的师傅,是这一家的家长,有权处理其全部财产。他的法嗣有权继承其财产。每一门好象寺里的一个小宗,有他们的祖坟。塔林是寺院的老坟,每年祭扫时,先大家一起祭扫老坟,然后各门分别去扫祭各门的祖坟。“迄今少林寺僧还保持着按年节时令上坟祭祖扫墓的世俗遗风。他们相约,携带香表纸张,一起到塔林祭奠祖坟后,再分别各到各的坟地去祭扫,和从前在农村见到的扫墓景况,完全一样。”④少林寺真象一个宗法大家族、大家庭。少林寺“延寿庵”、“万寿庵”之“寿”字的使用,“寿安”等和尚名字(见寿安富公和尚灵塔)中“寿”字的使用,更多宗法而非佛法的意味。至于为活着的师傅建造寿塔,为死去的师傅扫坟,则都是宗法的习俗。应该说,这种宗法师徒关系,是那个时代人际联系希求紧密的最佳方式,它的原则和岁月增长、旨趣相投一道,造就出了血缘般甚至更超过血缘的亲情。从少林寺法子法孙为其师傅所立寿塔、灵塔塔铭,及行实碑碑铭等的字里行间,人们不难看到法子法孙对其师傅的一种真切的情感。由于武术是口耳之学,非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不可得,于是少林寺武术教师和其徒子徒孙的关系,便显得更为密切。少林寺武僧为其师傅所立寿塔、灵塔塔铭中,往往有尊称其师傅为“亲教师”⑤、“授教师”⑥、“教授师”⑦、“授教恩师”⑧、“恩祖”⑨、“恩师”⑩;自称“孝徒”、“孝侄”、“孝孙”B11等。这与其它塔铭的称谓,颇有区别.曾见电视里播放少林寺一位老武僧教徒习武的纪录片,除夕之夜,包括一个外国青年在内的徒儿们,都照旧风俗到老师傅的口袋里去掏压岁钱,每人两元,其乐融融,十分感人。少林寺武术集团,是以宗法形式为纽带联系而成。
一、以七十字辈份诗为纽带的少林宗法集团
元代的少林寺住持之一、金代名僧万松行秀的高足、被称为曹洞宗的继往开来者和少林寺中兴祖师的福裕禅师,是研究少林寺历史和少林武术史必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福裕字好问,号雪庭,山西文水人。幼年便因聪明好学,被乡间呼为“圣小儿”。后来因为家庭遭遇变故,生活无着,少年时便出家为僧。福裕初谒高僧休林,深得其器重,断言他“当为大器”。后来福裕又至燕京参万松行秀为师,“参礼阅十寒暑,独能秀拔禅林”,“出世”即主持奉福寺。后来又“应少林之敦请”,主持少林寺,实际上应该是其老师万松行秀的安排。①少林寺虽然号称禅宗祖庭,在唐初十三僧即助战有功,在元代之前,少林寺与上层政治集团即有交往,但关系并不密切。然而元末金初的万松行秀,却是一个和当时的皇室以及达官贵胄、才士鸿儒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高僧。这一特点,亦为万松行秀的徒弟们,特别是曾先后担任少林寺住持的和公、皓公、洪倪、东林志隆、雪庭福裕、乳峰德仁、复庵、至温等所承续。而在雪庭福裕时,这种关系可谓达到了顶点。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四年(公元1245年),尚未登基的忽必烈私行至少林寺,命福裕“大作资戒会”,并“俾建精舍于故里”。蒙古宪宗蒙哥时,又“诏诣帐殿奏对称旨,俾总领释教,授僧都省之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福裕在元代总领天下佛教一事。忽必烈登基的第一年(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又快马征召福裕进京,在内廷和道士李志常等“论辩伪经”,结果福裕大获全胜。于是忽必烈赐福裕“光宗正法”之号。因为福裕的声望与权力,少林寺一派崭新景象:“兴仆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丘山,来者如归市。嵩阳诸刹,金碧一新。洛阳白马,经筵不辍。”“缁俗趋走,营施山委。嵩阳诸刹,金碧飞跋。洛阳大讲,经岁不驰。二百四区,群废尽起。僧无徭役,大众欢喜”。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又“诏天下释子,大集于京师,”雪庭福裕的弟子,竟“居三之一”。另外,少林寺还得以“分建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为五少林”。他的弟子们亦惊呼:“其盛哉!”亦赞叹:“皆师力也”。②这时的少林寺,真可谓如日中天。雪庭福裕主持少林寺及少林寺的极度隆盛,为随后少林武术、少林僧兵在明代的出现、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舆论的基础。雪庭福裕对少林寺的又一影响深远的举措,是他把少林寺建成了中国传统封建宗法社会结构的家族式寺院。从福裕开始,少林寺便按七十字诗法裔辈分,顺序高低,以命法名。这七十字诗是: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据称,“少林寺僧对于以上七十个字,都能冲口而出,背诵得滚瓜烂熟。僧众出外参学,一说出自己的法名,不相识的和尚,就知道他是哪一宗的啥字辈。”③长幼有序,兄弟和睦,来自五湖四海的少林寺僧,由七十字诗相联系,便变成了一个宗法大家族。宗法的核心是血缘,血缘结构有一种内向凝聚的作用。《白虎通》便解释家族为:“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血缘组织当然有极强的凝聚力。于是在中国古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某种原因集合在一起时,为使这种集合变得紧密,便努力使他们的关系变相地成为血缘关系。小至一般人的“拜把子”、“换金兰契”、“义结桃园”、认义父义子,大到效仿血缘宗族的组织形式,建立以虚构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准宗族团体——各种结社组织。从福裕开始建立的少林寺这种师父及法子法孙的关系,显然也是这样一种性质。杀大红公鸡,喝鸡血酒,歃血为盟,占山为王者扯起的“义”字大旗,这一切并不是戏剧性的。虚构、模仿血缘关系,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宗法的内向凝聚力。少林寺七十字诗代代相传,也不例外。
曾亲自在少林寺调查过的赵宝俊这样记述道:
“寺僧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来自九省十三县的千门万户,但一到寺里,即形成为乃师乃徒、法子法孙的大家族组织形式。少林寺的家族分为少室庵、延寿庵、广惠庵、清凉庵、万寿庵、弥陀庵、大悲庵、永化堂、周府庵等十八门。每门一般是祖孙三代,惟清凉庵的辈数达到八、九辈之多。其中以延寿庵这一门人数最多。”
每门又有许多家,住居在寺院周围。每个家是由一个师傅为中心,和他收的三、二个徒子所组成。每家有他们自己的房院、田地,是一个独立的或半独立的经济生活单位。各家之间,贫富不一,人口多寡也不等。他们除了每月初一、十五和节日要到寺院一起礼佛生活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各在各家礼佛、诵经和生活。各家的师傅,是这一家的家长,有权处理其全部财产。他的法嗣有权继承其财产。每一门好象寺里的一个小宗,有他们的祖坟。塔林是寺院的老坟,每年祭扫时,先大家一起祭扫老坟,然后各门分别去扫祭各门的祖坟。“迄今少林寺僧还保持着按年节时令上坟祭祖扫墓的世俗遗风。他们相约,携带香表纸张,一起到塔林祭奠祖坟后,再分别各到各的坟地去祭扫,和从前在农村见到的扫墓景况,完全一样。”④少林寺真象一个宗法大家族、大家庭。少林寺“延寿庵”、“万寿庵”之“寿”字的使用,“寿安”等和尚名字(见寿安富公和尚灵塔)中“寿”字的使用,更多宗法而非佛法的意味。至于为活着的师傅建造寿塔,为死去的师傅扫坟,则都是宗法的习俗。应该说,这种宗法师徒关系,是那个时代人际联系希求紧密的最佳方式,它的原则和岁月增长、旨趣相投一道,造就出了血缘般甚至更超过血缘的亲情。从少林寺法子法孙为其师傅所立寿塔、灵塔塔铭,及行实碑碑铭等的字里行间,人们不难看到法子法孙对其师傅的一种真切的情感。由于武术是口耳之学,非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不可得,于是少林寺武术教师和其徒子徒孙的关系,便显得更为密切。少林寺武僧为其师傅所立寿塔、灵塔塔铭中,往往有尊称其师傅为“亲教师”⑤、“授教师”⑥、“教授师”⑦、“授教恩师”⑧、“恩祖”⑨、“恩师”⑩;自称“孝徒”、“孝侄”、“孝孙”B11等。这与其它塔铭的称谓,颇有区别.曾见电视里播放少林寺一位老武僧教徒习武的纪录片,除夕之夜,包括一个外国青年在内的徒儿们,都照旧风俗到老师傅的口袋里去掏压岁钱,每人两元,其乐融融,十分感人。少林寺武术集团,是以宗法形式为纽带联系而成。
前一篇:戴光强养生:肌肤靓丽的第一个秘诀
后一篇:戴光强说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