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施一公院士 |
分类: 时评 |
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施一公,在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4月25日公布的名单还显示,施一公还入选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科学无国界,施一公无论入选哪国的科学院院士,都属于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然而,此事件一出,却立即引起媒体的关注和质疑。为什么呢?因为施一公此前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与当年袁隆平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相同。
假设美国的科学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产生这样的事件便不会引起如此的关注和质疑,而问题恰恰是美国的科学发展水平高于中国的科学发展水平。这就让人们不得不产生质疑。
为 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有两种可能,要不就是中国的科学院选举院士有问题,要不就是美国的科学院选举院士有问题。但本博主不相信美国科学院会在这个问题上 出于什么政治目的考量而为。有中国媒体记者就问美国有关人士:“在施一公之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得到的回答 是:“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
是的,需要问一问中国科学院了。
2010年,施一公和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联合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施 一公的落选,是否与施一公的这种批评而得罪了谁有关联?或者是中国科学院有些院士出于某种个人好恶而排斥?人们不得而知,但这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事实上, 中国的科研文化确实有不健康现象和科研经费管理中有各种潜规则现象的存在,过去也曾被媒体披露过,并在社会上引起过一片哗然。
施一公落选事件值得中国科研界好好反思。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反思打破科研界存在的各种潜规则。否则,中国的科学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影响中国的伟大复兴事业,这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期待中国科研界变得纯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