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后丰岩碉楼群-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区遗迹

分类: 巴山渝水 |



据目测,该碉楼高15米以上,用产自当地山上的油光石砌成,外墙抹以三合土,虽历经近百年,仍然坚固,完整。

碉楼的大门,虽然破败,依然可以看出当初做工的精致。

在大门上端的条石上刻有文字,风化严重。从残存的字体推测为:乾德堂建。

碉楼内部楼板基本坍塌,破败不堪,藤蔓植物疯长。

据了解,天府碉楼建于1927年,当时正是卢作孚出任峡防局局长,在北碚建设乡村实验区期间。当时嘉陵江小三峡地区匪患严重,为了防止和消除匪患,推行乡村实验区建设,卢作孚联合当地民团共同修建了一些军事防御设施,这座碉楼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北碚乡村实验区建设的历史见证。



从天府碉楼后方的山坡上俯瞰碉楼和碉楼后面的小洋房,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院落,初步目测这个院落有四个天井。而在照片右侧的黄色楼房处,原先还有一座碉楼,在上世纪80年代建此职工住宅楼时被拆除。



远去了工业时代的喧闹,时光在这里仿佛停滞,历史也仿佛得到回归。


这座碉楼大概建于上世纪30年代,虽说没有前面一座碉楼精美,不过还是比较高大,雄伟,很有气势。

在这座碉楼的四面各有射击孔4-6个不等,这些射击孔至今犹存,看得出来是一座火力配备比较强的碉楼。

让人惊叹的是这座碉楼在解放后一直住有居民,直到最近才随着后丰岩居民整体搬迁才迁出。试想住在碉楼里,会是怎样一番生活韵味?而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人,以后在回忆起这一段碉楼的生活岁月,又该是怎样一番感概啊!



这座碉楼和前面一座碉楼在一条直线上,互为犄角,扼守着当年的路口。

虽历经岁月的沧桑,碉楼上的射击孔仍历历在目。和前一座碉楼一样,这里也曾经住过人,不过前段时间已经迁出,经旁边一户还在此居住的村民带领进入碉楼内,碉楼内当年的枪械库,机枪射击孔至今保留完好。无奈光线十分黑暗,所以无法留下影像。

在碉楼的后面,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开始大家都以为这些碉楼都是防止匪患的民防设施,但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碉楼和前面一座碉楼其实都是当年天府煤矿为防止工人逃跑和工人暴动而建。当年,在这座碉楼的后面应该有一个矿井,这里应该是个矿区要道。

岁月的藤蔓,慢慢覆盖上沧桑的碉楼。历史在这里写下匆匆的一笔,留下无尽的感慨和遐想。后丰岩其实是一个有着厚重的工业历史积淀的小镇,也许,只要你稍加留意,除了上面介绍的碉楼,还有更多的惊喜和你不期而遇。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后丰岩地区最早的建筑-作孚楼。据了解这是天府煤矿的早期建筑,曾经是天府煤矿的办公楼,其历史甚至在北川铁路之前,因其为天府煤矿的创建者卢作孚所建,故名作孚楼。
http://r.photo.store.qq.com/psb?/f1560a52-8366-4b01-aae1-fc9be9b67767/9zTvQWtN4mvgaY8LpyPmFVM.2e*S99z*omk6L6CiF0c!/o/dJMAAAAAAAAA&ek=1&kp=1&pt=0&bo=xAOAAkAGJwQFAAM!&su=1133860497&sce=0-12-12&rf=2-9
这栋楼房原为天府矿务局所有,天府矿务局撤出后,移交给天府镇卫生院。该楼外观基本已没有了当初的风貌,只有内部结构还保留着当初的样子。

这是作孚楼早期的照片。
前一篇:渝北雄关——斗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