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英语》二

标签:
读书心得解读新课标 |
分类: 读书心得 |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初中英语》的第二章为“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分析”
一、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课标中的课程理念一共六条,分别从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六个方面为英语课程指明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途径,体现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力求站在课程的角度,解决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六条理念之间相互关联,有着内在逻辑联系。
课程理念1: 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这一理念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和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
课程理念2:构建基于分级体系的课程结构。这一理念可以说传承了2001年以来课程标准一贯的做法,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分级做了优化和调整。分级体系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到初中九年级,共设计了三个基础级别,即一级、二级和三级。3—4年级结束后达到一级要求,5—6年级结束后到达二级要求了,7—9年级结束后达到三级要求。此外,为满足不同地区的差异和个体差异,分别增加了预备级和三个“级别+”,一共七个级别。
课程理念3: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这一课程理念体现了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和组织方式。课程内容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并以主题为统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组织其他相关课程内容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形成整合性、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呈现。
课程理念4: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课程实施是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和保障。学习不应只是静坐听讲、死记硬背、刷题考试的过程,更应是实践、行动、体验、感悟的过程。没有个体真实、完整、深刻的活动及体验,相应的素养就无法形成。课标要求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做到学思结合,引导学生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课程理念5: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这一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实施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素养导向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课程理念6: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理念强调,重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课程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互联网+教育应该体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二、英语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和基础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这句话表明,英语课程确立的依据是核心素养。
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依据是“国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欧盟、美国、日本、英语分别构建了自己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别氛围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每个要素有分文三个基本点,共计十八个基本点。其中,文化基础是教育的立命之本,自主发展是教育的动力源泉,社会参与是教育的基本目标。
2001年和2011年版课标,英语学科将综合语言能力作为课程目标,包括五个维度,分别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没有落到实处,以教师说教为主,存在贴标签、喊口号、讲道理等问题,致使学生思考较少,很少生成自己的认识。
基于此,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总目标是什么?
英语学科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学生应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
基于此,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总目标是什么?
英语学科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学生应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