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读书笔记(六)

标签:
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有效教学 |
分类: 读书心得 |
正确认识“有效教学”
《解读》第14章: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课程改革启动20多年,但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仍然存在,那就是:教师和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推进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的今天,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即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借助一些技巧: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
总之,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性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有一系列的理念: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具体、可测,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4.
有效教学要求而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的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2022版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有效教学策略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