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读书笔记(三)

(2024-01-03 22:56:13)
标签:

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读书心得

课程目标的陈述技术
        课程目标的陈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作为一线老师应当理解课标中的目标表述,同时,也要学习科学叙述教学目标。
       1. 课程目标应该是分层次陈述的,例如教育方针、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
       2. 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一是采用结果性木边角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另一类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
       3.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课时目标的应该参照此四要素来制订);
       4.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点尤为注意,“使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应当杜绝。
       5. 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作为量度教育质量的一条准绳,作为评价的依据,它首先就应该具体明确、可操作。
       6. 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 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课程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