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读书笔记(二)

(2024-01-01 18:57:43)
标签:

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读书心得

分类: 读书心得
       关于“课程标准”最早要求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是建国后首次明确提出要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这之前都是以“教学大纲”作为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课程标准的定义是: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解读》指出,对于“课程标准”的认识,至少要明白以下几点:
1.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 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2003年和2011年的课程标准还没有明确的体现,2017年版的高中课标和2022年版的义教课标里的“学业质量标准”里有较好的体现。)
4.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为了保证完成“课标”里的学业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大胆整合教科书,开发教学资源。)
5.  课程标准的范文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现版的课标早已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绝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就英语学科而言,是“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整合,从而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