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2019-01-11 11:09:01)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天人之际 |
庄子是个豁达的人,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汪洋恣肆,无所不达,窈兮冥兮的逍遥自在中,总有一层梦幻色彩,然而,洒脱的文字后面是喝下时代苦酒之后的清醒,借着近乎离奇的故事告知世人天人之道。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一个“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的人思考着天与人的关系,在庄子眼里,一个理想状态的人洞察宇宙造化的极致,清楚天人之间的关系,知道那些属于自然那些属于人为。
自然和人为的区别,出于自然,知道天地规律的所作所为;出于人为,用智慧探索未知,知道后去涵养人不能获知的东西,这样的所作所为,能使人享尽天年而不至于中途夭亡。
即使这样,还有个大问题,人探索世界必须有一个对象,对象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繁复万变中,怎么知道那些属于自然的那些属于人为的。
万变不离其宗,人所作所为都最后都可能是自然的,我们只是自以为是地以为我们拥有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无所有。
一无所有又何苦有作有为,天人之间用难分难解,“天与人不相胜”,人跟自然互相作用,本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不是二元思维看到的现实,我们太容易把自己和自然对立起来,更高的格局,天地生灵来自同一个地方,“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人在天地中,自然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自然的缩影,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相应,人藏着宇宙的全部信息而又有人类的特征,天人合一,自然在每个人心中,自然有病,每个人都有病,人有病,自然也会病。
人破坏自然,自然的恶化影响人体,土壤污染、泥土硬化、水源匮乏、大气污染、二氧化碳充斥的自然环境对应到人身上,出现脾胃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各种大病怪病慢性病,同样的水衰火盛土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恶性循环可能有自然的因素,追根到底,还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
庄子用怪状错落的笔描写真人,在说人 “无所逃于天地”,人来自自然,人能影响自然,既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也能让世界变得更糟,人不回归自然,自然会让人回归本来的位置,欲火的躁动让人失去心君之明,一个失明的瞎子看不见路,“盲人骑瞎马,夜班临深池”,后果可以预见。
三才者,天地人,这是人文的视角,自然和人难分难解,庄子崇尚自然,笔下的真人率直天真,风过不留痕,事去不留迹,没有人为的主观,不为名利俗念所缠,好像止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止水无欲无求,不会因为大家的看法而改变言行,客观理性,无论别人怎么看,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这样看是这样,你那样看还是这样。
止水明镜高悬,可以照见所有的污秽浑浊,清明透彻,庄子笔下的真人,处事明了自在,内心真诚清澈,不会暗藏什么私心想法。
天地水是三才的另外一种说法,更加自然的视野,《道德经》第八章说水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至清至纯,滋养万物,容纳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谦虚的美德,处下不先而海纳百川,水至善至柔,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滴水穿石,却可以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
最常见之物有最深的智慧,真人效法水,水一样的活泼,水一样的纯净,水一样的澄明,水一样无私,水一样的源远流长。
他们安心处于应处于的位置,心像深渊一样清虚,予取有度,损有余而补不足,说话言而有信,处世正己化人,理事随圆就方,行动知时识势。
水这种壅之则止、决之则留、齐同慈爱、利而不害、无为而为的德性接近于大道,有水一样的言行可以成为上善的人。
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夫子不像庄子那样轻松自如,有太多的牵挂,不惜以微薄之力挽救已经走向衰败的人心。
夫子观赏河水,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年似水,时间像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谁还会记得他们曾经的努力?世事无常,人活一生究竟能为世界留下什么?
儒家推天道而明人道,夫子观赏河水,从水的不同形态中,感悟到了许多人生智慧,《孔子家语》记载:
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夫子见到大水必定要去观赏。
水有许多美德,水奔流不息,滋润万物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如同德;水在高下弯曲的地方流动,必定遵循地理水道,如同义;水势盛大,浩浩荡荡没有穷尽之日,如同道;水流向深邃的溪谷也毫无惧色,如同勇;用水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如同法;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如同正;水柔顺而透明,细微的地方都能流到,如同明;水从发源地出来一定向东流去,不改变方向,如同志;水流出流入,洗尽一切污秽,如同教。
夫子观水,以自然为师,在他眼里,似乎看到大道如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永无止息,人活在世,没有停息的时候,自强不息停止的时候,死亡开始的时候。
这时候,夫子或许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谦谦君子般自然从容,不刻意彰显自己,不刻意贬低自己,利益大众而不居高自傲。
谦谦君子,有水一样的品质,不怕弯曲迂回,迂回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曲折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有水一样的清纯洁净,洗物以善,即使受到委屈也含污纳垢,即使遭受污辱也坦然面对。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学道立权,四个境界四个步骤,学是格物致知,道是天人之道,立是定下根基,权是行道而能通权达变。
通权达变如水一样随方就圆,融入万物,放在任何形状的容器都能安然其中,也好像水一样,时而为雨,时而为雪,时而为云,时而为雾,以最适合的方式利益万物,平等以待,不会拘泥于外在形式,不会拘泥于净垢善恶。
不少学者力证《孔子家语》是伪书,伪书说似乎已成定论,没有什么讨论的余地,不过,在《荀子·宥坐》有类似的篇章,起码这段文字不是作伪。
随着出土的文物越来越多,战国竹简经常出现《家语》的文段,对照竹简,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许多篇章真实不虚,绝非后人伪造。
这是物证,从文化脉络来看,先秦诸子在源头上一样,本质上是一家,只是因时因地因人表达不一样,探究的都是天人之道,在实践上有所偏重而已,太过强调各自的立场反而模糊了本来的源流。
后世儒者认为《家语》有许多内容属于道家思想,不是儒家所言,站在独尊儒家的立场来认定,这是他们时代的主观立场。
后儒总在有意无意塑造夫子,一个慈祥和蔼庄严肃穆的万世师表形象,这种形象出自他们的想象和需要。
《家语》里的文字,少了许多伪饰,读起来更生动有趣,更接近真实的夫子,也更接近先秦诸子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