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二郎中
二郎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53
  • 关注人气:1,3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德惟馨

(2019-01-08 11:26:26)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历史上有两位力能举鼎的大力士,一位是秦武王,另外一位是西楚霸王项羽,秦武王“好力以戏”,举鼎之后,不力而亡,西楚霸王举鼎之后闻名天下,以勇自恃,最后以力胜也以力败。

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人有足够的资质如天地一样化育万物,天地化育万物以德不以力,效天则地,圣人以德服众,非以力服人,“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王道久远,霸道速亡。

人之所以为人,德配天地,可有资质不一定有资格,《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有仁有义的人方能德配天地,小到以民为本,大到万物一体,天地之大,平等以待,无分彼此,跟天地一样包容一切,参赞化育,从根本上说,这是人存在的意义。

庄子在《德充符》用几个小故事说明“天生之我者,德也”的道理和境界。

夫子曾经到楚国去,恰好在路上看到一群小猪在刚死的母猪上吃奶,小猪们不知道母猪已经死了,争着吮吸。

过一会,小猪们一个个惊慌失措,不再叫喊,抛弃母猪纷纷逃散,因为小猪们忽然发现,曾经熟悉的母亲不再活动,不再喂乳,失去了知觉不像活着的样子。

小猪们爱的不是母猪尸体,而是有精有神的猪母亲,精神是生命的主宰,猪懂得,人却不懂得,我们往往用形体来看生命,看重的是物质而不是精神。

怎么看一个人,庄子说起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位是夫子,另外一位是郑国执政子产,他们都曾看不起受过刑的残疾人。

子产与独脚人申徒嘉在老师申徒嘉那里学习,同席而坐,子产认为残疾的人不应该跟有身份的在一起,劝说他不要同进同出。

夫子不接纳叔山无趾为弟子,叔山无趾曾经犯过罪受过刑罚,被砍掉脚趾成为残疾之人,认为如此行迹,即使有向善之心也难以挽回。

不过,在这两个世人看似残疾的人眼里,残疾的标准不是形体而是德性,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残疾,残疾的恰恰是认为别人残疾的子产和夫。

以天地的标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子产和夫子容忍不了一个形体有障碍的人,精神已经残缺,德性跟天地相差太远。

申徒嘉在老师伯昏无人眼里从来不曾感受到自己是残疾人,叔山无趾在老师那里同样不曾感受到自己是残疾人,德交神会,看的是德性,圣人能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

庄子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借事说理,圣明如子产和夫子眼中尚且用外形来看人,何况是欲迷心窍遗忘精神的普通人,生与死,从根本上来说是德性的有无,精神的得失。

明德惟馨,庄子所说的德不是日常伦理和礼仪规范,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先秦诸子探索造化视野下的天人智慧,先有道再有德,道生万物,道是宇宙之源,也是天地万物遵守的规律,德成万物,万事万物得道之生而各有各的特点叫做德,德性千差万别却又混然一体。

人道遵从天道而有各种伦理和规范,但人间规则不一定符合天道,一是造化流行,天道与人道同理不同道,有相通之处也有分别之处,二是降本流末,人道离天道越来越远,符合现在社会规范不一定符合天道。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德性充盈是天道的活法,庄子同样用故事说出来。

鲁国有一个独脚人叫王骀,默默无闻,不侃侃而谈,也不语出惊人,看起来没有什么聪明才智,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前来受教的学生却达到了三千人,比夫子的学生还要多。

夫子认为王骀是圣人,世间看起来的聪明在天道上可能是惹是生非的祸根,世间看起来的善良在天道上可能是利益关系的勾结,世间看起来的品德在天道上可能是勾结苟且的资本,世间看起来的知识技能在天道上可能是满足私欲的手段。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圣者察同,愚人察异,从同的角度看,万物一体,众生一心,不会满足一己私利,不会满足口腹之欲,在满足生存的基础上“游心乎德之和”。

德之和在反求诸己,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心好像镜子一样,“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人不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自己的影子,在静止的水面照自己的影子。

只有心如止水的人才能让别人安静下来,只有像松柏一样公平正直才能让别人一样公平正直,只有像尧舜一样得性命之正才能让别人得性命之正。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要担心天下没有你的位置,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有没有坐在其位的能力,不要担心天下没有认识你的人,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有没有真才实干。

卫国还有一个丑陋的隐士叫哀骀它,虽然他没有教授那么多知识和技艺,大家都喜欢他,男的见到他乐不思归,女的遇见他觉得嫁错人。

鲁哀公第一次跟他相见,被哀骀它的容貌吓倒,久而久之却心生敬佩,不到一年就想把宰相交给他做了,然而哀骀它竟然逃回卫国去了。

鲁哀公见不到哀骀它,失魂落魄一般,感叹“是何人者也”?非常奇怪,论才干,哀骀它从未建功立业,论权势,哀骀它身居下位,论财产,哀骀它身无他物,论学问,哀骀它没有多言。

夫子认为哀骀它是圣人,批评和赞美不会入心,日夜与寒暑不会扰乱本性,拥有一颗平和安适的心,深谙造化之根,为“德不形者”,他们通晓的道理并不因为天地而存,不会因为外物而变迁。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他们的德行我们看不到,好像水平一样极度静止的状态,内心保持极度的静止状态可以不为外境摇荡,可以成为我们取法的准绳。

德行是人最纯净最根本的修养,德之和与德不形是德行的最高境界。

用德来看世界,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世界没有道德只有物欲,一切都是自己努力争取的,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怨天尤人,别人都应该比自己差,只有自己有钱有名有地位,其他人都没有活下去的价值。

这种人还可以变成貌似有德行的人,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定义别人,用莫须有的期待要求别人,自己没有做到要求别人做到,达不到目的用尽各种手段,最喜欢利用各种情感和道德勒索绑架别人。

另外一种人是真正的有德者,形神兼备,乐天知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轨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境遇,尊重包容每一个人,不攀不比,不惹是生非,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这是真实的活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人相应
后一篇:上善若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