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之源

(2019-01-13 15:37:13)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利而不害,无为而为,天下无不通,无不利,无不为。

天道就是如此,道生万物,利益万物而不居功,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恩义之分,只是付出,没有所谓索取,也没有所谓报答,只是赐给。

万物千姿百态多姿多彩,好像跟天道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万物又离不开道,一切那么自然而然,一切那么悄无声息。

《道德经》第九章从反面来看天地之道,“功遂身退,天之道”,如果没有利益大众虚怀若谷的立场和态度,有各种严重的后果,这是天道谦卑的特性。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容器盈满之后,再往里面注入东西就会漫溢出去,人的欲望好像容器,欲求太多,不知足的时候往往是开始倒霉的时候。

东西太过尖锐,容易折断,所谓的自强,许多都是因为私欲作强磨得过于锋利的刀,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锋芒过露,害人害己。

金银财宝堆满屋子,钱多到几辈子都花不完必然招致祸患,巨大的财富,可能通过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而来,即使辛勤致富,过于贪婪,企图长期持有,最后往往怎么来怎么去,守住多少失去多少,一无所有的下场。

有名有钱有地位最容易骄横,骄横的人心高气傲,好事不干,坏事做尽,最后身败名裂,自作自受,这样的事,历史和现实屡见不鲜。

慈母多败儿,娇惯忤逆子,父母对孩子没有管教,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养成任性骄横的性格,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孩子肯定不成才,也容易出逆子,遭大家唾弃。

追求完美是大家的通病,功成名就心满意足的时候,有几个人知足常乐?有几个人知止而退?大多数人得一想二,得二进三,永无休止,永不满足,恨不得有多少要多少,唯恐得到的少。

爱慕虚荣的人,钱财地位已经不能满足自己胃口,为了表面的荣耀,得寸进尺,追求更高的地位,攫取更多的财富,而没有想到没有永远不落山的太阳,没有永远是十五时节的月亮。

天地之道,一阴一阳,至阴则阳,至阳则阴,相辅相成,相生相息,做什么事都不能过度,中道而行,自骄自满锋芒过露不能长久。

天道恶盈而好谦,功遂身退,不可无止境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可无止境占据众人的资源,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不扬财,这是善终其功善全其名的做法。

《道德经》第九章如果用水来形容,水性谦卑,无处不在,有趣的是,《管子·水地》篇以水喻道,突出水谦卑的特点。

 

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

 

管子观水,水柔和清净,善于洗去秽恶,这是仁;水色透明,深如玄黑,这是诚;量水不必使用概,满了自动停止,这是正;没有自以为是,哪个地方都可以流去,一直到平衡而止,这是义;万物喜欢攀高,水往低处流,这是谦。

“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谦卑是道之所在,为王者气度,水几于道,水以卑下为聚向之地,一如大道生成万物而功成身退。

大道如水,管子认为“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 水是万物的准则,一切生命的中心,一切是非得失的基准。

大道如水,无不满,没有不可以被充满的东西,无不居,也没有不可以停留的地方,可以聚集在天空,也可以汇聚在地上,可以包藏在万物的内部,也可以与万事万物一切生命并存。

先秦诸子善于从自然体悟天人之道,这是先人的思考和探索世界的方式,对人道的领悟往往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会而来,天道与人道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品性依据。

管子用水来是阐述人的生命,“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人类生命从男精女血交合开始,如水一样流布成胎,三个月能含受五味,五味主五脏,五脏具备之后产生五内,接着发育出九窍,五个月成形,十个月出生。

这种描述与《淮南子·精神训》一致:“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肤,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

这里的水,不仅仅是形质上的水,可以理解为男女精气相合时的状态像水,也可以理解为道生万物的隐喻,性灵之气入母腹而结胎,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得天地之灵气而后能生长发育,最后十月胎成分娩。

水得天地之元气,滋养人也滋润万物,这种特点在《水地》叫做水神,所以,龙、龟、蟡与庆忌在水中生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襟,水不在深,有龙在灵,水可以容纳性灵之物,因为水应天地之气,至灵至明。

龙这样的生物,在先人看来,不仅变化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还是品德高尚的象征,龙食清气,只有接近于道的水才能容纳。

一切生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

一是“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二是“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水是万物的本原,一切生命的植根之处,不管美和丑、贤和不肖、愚蠢无知和才华出众,都是由水而生。

管子眼中的水,有人文色彩,有自然的视角,先人对自然的认识超出我们的想象。今天,我们接受西方科学技术的观念,自觉不自觉认为人类知识只有到了科学时期才开始进步,科学没有产生之前,人类文化愚昧落后。

站在文明的立场,西方文明对物质的研究到了一定程度,但不代表对生命和自然的探索绝对正确,武器先进烧杀抢掠不代表文化,地球上众多的文明古迹足以证明早在五千年前就有高度的文明智慧,西方人远远低估了远古文化,接受西方思想的我们也低估了华夏文明的伟大。

上古的时候,我们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习俗,《仪礼·觐礼》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这些习俗并不一定代表落后,最大的可能,我们的先人对天人了解透彻,天地水是养育生命最重要的三个因素,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天地万物相生相连的理念,提醒大家时时处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东汉末年宗教兴起,道家将自然之道演化为宗教之说成立天师道,祭祀天地水三官,道经称“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并称“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

三官大帝也称三元大帝,这个称呼更能看到先人师法自然的精神,事实上,无论哪种表达,都是对生我们养我们的天地万物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中医说五脏六腑,五腑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大家争议不大,六腑之一的三焦,一直以来争论不休。

三焦在形体上是装载人体脏腑的容器,为人的体腔,有的医家类同于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组织间隙、微循环等,事实上,这些说法不能涵盖三焦功用,强行将三焦与解剖意义下的器官类比不但勉强而且没有必要。

古人将三焦分为三部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膀胱、大小肠,《难经》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於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华藏经》有类似的描述:“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

对大多数医者来说,这样的描述还是不能明了三焦功用,不能明了可能不是医家前辈描述不清楚,而是我们相应学问和体悟来明白三焦真正功用。

真正奥妙之处在于天人相应,天地水三元之气对应人体三焦三丹田之气,《云笈七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摘录如下:

 

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有三位而无正藏,寄在一身,主司三务。上焦法天元,号上丹田也,其分野自胃口之上,心下鬲已上至泥丸,上丹田之位受天元阳炁,治于亶中,亶中穴在胸,主温于皮肤肌肉之间,若雾露之溉焉;中焦法地元,号中丹田也,其分野自心下鬲至脐,中丹田之位受地元阴炁,治于胃管,胃管穴在心下,主腐谷熟水,变化胃中水谷之味,出血以营脏腑身形,如地气之蒸焉;下焦法水元,号下丹田也。其分野自脐中下膀胱囊及漏泉,下丹田之位受水元阳气,治于气海在脐下一寸,府于气街者,气之道路也。三焦都是行气之主,故府于气街,乃四通八达之大道也。下焦主运行气血,流通经脉,聚神集精,动静阴阳,如水流就湿湿即源,湿言水行赴下也,浇注以时,云气上腾,降而雨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上善若水
后一篇:阴阳四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