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荡
(2019-01-02 15:50:48)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天人之际 |
传统的学问通过格物的方式将万事万物归纳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体现宇宙天地的运行规律,形而上与形而下并行不悖。
大道是宇宙的源头,也是宇宙运行背后的规律,这个规律令宇宙事事物物人人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变化发展,这种规律不是偶然的,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宇宙生化必然依照一定的规律。
《易经》说得最精妙之处,把天地规律用太极图表现出来,一阴一阳,阴阳相生,一阴一阳,阴阳合德,阴阳不测,虚实相荡。
空白无物为无极,静极生动,动为太极,圆形为太极,太极可以看做浑然一体的气,一气圆通,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构成了宇宙万事万物最基础的物质,元气不断运动,气聚为万物,气散回归太虚,事事物物人人都由元气的聚散变化而来。
太极动极生静,动到一定程度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变成相对静止的力量,这种相对静止的力量为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两种力量相反相成,为两仪,为阴阳,然而阴阳又不是分得十分明确,太极无极中的阴阳,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又是阳又是阴。
太极图,白色的部分表示阳,黑色的部分表示阴,黑白两部分量质相等,阴黑和阳白好像两条鱼一样,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这是“太极生两仪”。
阴阳动静不是简单的动是动静是静,深一层的理解,动静不是绝对的动和静,阳为天,阴为地,天地皆有动静,《易经·系辞》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乾天坤地,天有动有静,地有静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的规律,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甲乙经》都写作“阳杀阴藏”,《太素》写作“阴杀阳藏”, 阴杀阳藏更符合阴阳之理,春生夏长秋杀冬藏为四时的规律,四时的规律反映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的性质,阳主外,主动,主生,主藏,主化气;阴主内,主静,主长,主杀,主成形,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动而生静,静而生动,阴阳不断变化。
看阴阳鱼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循序渐进,一步步变化有一个过程,升得越高降得越低,降得越低升得更高。
再深一层理解,动而无动,动的东西没有动,静而无静,静的东西不静,动静之间是性情。
我们熟悉的太极图是濂溪先生《太极图说》中的太极图,还有一幅太极图,叫先天太极图,又叫天地自然图,相传是陈抟老祖所传,先天为形而上,一气周流,八卦其实是阴阳所生所成。
阴阳比例不同,分八类,用八个卦表示,卦有卦象,一个卦象代表一种性情,“乾健、坤顺、震动、巽入、坎陷、离丽、艮止、兑说”。
阴阳还可以分成四类,分成五类,有许多分类的方法,这是《易经》说的类万物之情,《内经》说的援物比类,《大学》说的格物致知,《学记》说的比物丑类,分类不是目的,分类离不开宇宙造化,分类离不开事实的验证。
历史上的说法很多,因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人有不同的说法和做法,大家形成不同的系统都在一个根源上描摹世界真相,根据各自的情况和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本立而道生,根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格物可以取其象,体会不同时空不同特点,可以取其义,体会不用时空不同道理,可以取其数,不同时空不同数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象理数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分别去看,宇宙万象精确性和模型性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象理数又不是绝对分开,互相可以解释用来理解和体会宇宙万事万物。
以人为例,有天然后有地,有肾然后有心,乾为一,坤为二,天地成而生化无穷,心肾交而生机不息,怀孕的时候,胎儿头在下脚在上,轻清上浮者本为天,头反在下,气之重浊下凝者本为地,脚反在上,这是阴阳相待天地交泰的原因,天在地上为天地否,否是否塞不通的意思,地在天上为地天泰,泰是泰和,礼尚往来,阴阳相交循环不已才能生化万物。
轻清的天气放低姿态甘于藏在肾水之中,水上天下,水得乾卦中一阳成为坎卦,重浊之地气力争上游甘于藏在心火当中,火上地下,火得坤卦一阴成为离卦,出生后,心在上,肾在下,水火既济。
火在洛书之数为二为七,二是坤卦,七是兑卦,先有乾后有坤,先有天后有地,有地之后,泽地而萃,萃为聚集之意,开始生木生金生土,“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泽上有地,地居高而临下,成临卦,从高处往下看和治理则失去坤元厚德载物的特性,临而无德,失去资生之能。
如果以先天八卦数取卦,河图一六为水,一是乾,六是坎,卦情卦性同于洛书数取卦,二七为火,二是兑,七是艮,坤土成形高大者为山,艮为山,泽山咸,兑上山下才能互相感召,山泽损,山上兑下则有损害。
卦性卦情的特点,乾坤两卦为先天之卦,落入后天之后无形无相而居下,利而不害,生而不已,居于下位则卦吉,居于上位则卦凶。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有博大的胸怀,有至公无私的大德,所以天地不为自己打算,没有私利和欲望才能天长地久。
用乾坤两卦来看,天为万物之父,地为万物之母,乾元生育万物,施之而不乏,坤元长养万物,化之而不劳,施之不乏因为天父无心,化而不劳者因为地母无私。
圣人效法天地处柔处下,把自身溶于天地万事万物之中,与万物一体,与大众一心,毫无私利,所以被天下人尊为楷模,尊而敬之。
世人则不然,逐物厚生,驰骋于物欲的交战之中,为了个人私利,甚至抢占别人的利益占为己有,结果,厚其身反而伤其身,想长生反而失去生命。
这也是天地阴阳之理,阳极必阴,阴极必阳,“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为天下众生舍己奉献反而成就了圣人自身,自私自利为自己打算反而毫无所得丧失殆尽。
有的人心中只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想的是别人满足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反求诸己的话,这些自以为对的想法和做法何尝不是一种私利,要求过甚变成一种贪求,贪求不到变成一种埋怨,一个恶性循环。
更有甚者,利用圣人达到私利,有一点不满足,要么道德绑架,要么情感勒索,戴上各种帽子进行辱骂和攻击,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各行其道,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是别人的德行,自己怎么说怎么做是自己的德行,要求别人的德行满足自己的私欲的人最无耻。
读书明理,读书为了更好地生活,明理为了更好解决切身的问题,我们可以学习和运用这些系统作为我们分析事物的工具,作为学习和实践的指南,可以根据研习的课题发展成各种精密严谨的学问,只要不违背系统的根本规律,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可以演绎出不同的风格。
有教无类,这是最高明最个性化的教育,如果学习者本身的素养高见识广根基扎实,掌握这些规律能探索天地奥秘,用最简单的规律说出最复杂的事,下学上达解答生命的疑问。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步有一步的验证,没有理解没有验证反而质疑先人所说所行,自问根基如何?自问悟性如何?自问德性如何?如果觉得自己想法和做法是对的,走好自己的路,没有人强迫一定要走什么样的路,就怕自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没有脚踏实地的做法。
西方和传统文化走相反的路线,一开始分析形而下的万事万物,然后总结出千百个系统成千上个规律,为了总结形而下的各种规律必须明确和定义,比如碗跟杯有不用的性质,一定要确定碗跟杯的不同,定义得十分严格,明确碗和杯的功用,分明之后再找出同类的事物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
精密的结果是一个普通人通过不断学习可以懂得许多东西,可以工业化和普及化,精密的弊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执着于知见,容易发生系统性奔溃,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学习传统文化有一种隔山相望的感觉,看似非常近其实非常遥远。
传统的学习方式对根基和悟性要求非常高,站在一个高度分析问题,系统解决问题,板凳要坐十年冷,一个长期熏陶和改变器宇的过程。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麤至浅之思,其不殆哉?”对于最精微的学问,用最粗浅的认识来学习,这是一件危险的事。
人性中自私贪婪自大依赖常常是这条路上的拦路虎,没有坚定的志向,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非常难走下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天下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