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流气薄
(2018-12-25 11:05:42)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天人之际 |
人之所以为人,《内经》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与天地相参,与万物相应,人之所以为人,得天地之气最全最足。
中医追根溯源,穷天人之际的学问,用天地合气来看人在自然的角色,人之所以尊贵因为气全气足。
如果说诸子百家之学将自然之道应用于社会治理,中医则将自然之道应用于生命探索,与诸子比起来,方式更加接近自然本真,态度更加理性客观,医者必须冷静,面对病患,没有任何人情可说,如果掺入太多主观喜好,或者受外界影响出现任何情绪偏执,都会影响事实的判断和问题的解决。
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来自自然,德流气薄而有人。
德流气薄,平时说的德有时跟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有时跟社会伦理联系在一起,有的偏于君主之德,有的偏于大众之德,从根源上说,德流之德是天道地德之德。
先秦诸子中,《管子》所说的治理之道更具自然视野,借道来阐述德,道为万物之要,万物生成源于大道造化,德由道所生。
道与德的区别,“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道不可见不可形,德可见可得,德通得,《道德经》也叫“得道经”, 德以载道,有的版本,德经部分在前,道经部分在后,《管子·心术》说:“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
德包含在道当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德相对道来说有形有象,德是道的呈现,德性呈现出许多特点,诸多特点融合在一起才接近道,好像盲人摸象一样,天道是大象,盲人根据摸到的特点所做的论断有巨大缺陷,甚至是错误的,综合盲人所摸到的特点才可能初步了解大象。
不过,盲人摸遍了大象的形体也未必知道大象,圣贤看见了大象,教导我们如何体会各种德性来洞见大道,如果不是综合全面地把握,说的不是大象。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德是道的体现,万物依赖各种德性而长养,人在其中,至虚至明,心有德性才得以认识道,得天道之德为心德,真正有得为心得。
《易经》言天道,推天道以明人事,自然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止可以应用到天文地理,也可以应用到社会人事,先秦诸子大都是这样的思路,偏重不同。
《内经》言医道,自然之道在人体的应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表达,说法不一样,根源却相同,《天元纪大论》引用《太始天元册》一段话: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太虚和太一都是道的别称,太说道先天地而生,最早最原始,虚说道廓然无象,无含万有,自无而有。
道生一,开始生化,万物化生于一,也可以用十这个全数来表示,上下左右,四方而走,无所不包,用气来表示,为元气,一气圆通,周流不已。
德生万物,太极动而阴阳分,互为其根,气薄指的是阴阳两气相辅相成、相摩相荡的状态和过程,薄有迫近相吸相斥的意思,这个时候,万物开始变化,人也在其中。
天阳地阴,天清地浊,天和地用卦来表示,天为乾父,地为坤母,乾父坤母两卦化生六子,化成万物,父母是比喻的说法,阴阳两气好像父母生育后代一样无私伟大,用元气来表达,乾坤一体两面,元分乾元和坤元,《乾卦·彖传》说: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坤卦《坤卦·彖传》说: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都是四字一句的韵文,《易经》与《内经》的韵文一样的渊明高古,一样的雄浑朴厚,一样的清空幽远,风格不相上下,仔细体会,《内经》有部分韵文甚至更有古韵。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有战国说、西汉说、东汉说,从韵文风格来看,肯定不是两汉著作,也绝非战国作品。
传统学问,文字流传只是一部分,成书的时代不等于学问形成的年代,没有成书之前,口传心授为主,一是天道难以道难以名,二是书写工具不方便,为了方便记忆,采用韵文。
历史上,许多民族习惯用诗歌和歌声来记录重要资料,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知识和经验大都经过这样的过程,到有文字记录的时候已经不是形成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时候,不知经历多少人多少代的整理和积累,以文字形成年代作为古籍撰写年代,逻辑上没问题却违反常识。
形成文字的时候,如果要往后传下去的话,学习者写上自己心得体会并不是有心作伪,有的后人为了阅读完整性,校对不同版本整理书籍也是常见的事。
从韵文来看,从学理来说,《内经》所传授的学问源远流长,上溯到黄帝时期也不为过。
《内经》这段文字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天道运化,通过另外一种视角描述乾元坤元的相互作用有了无边无际的宇宙,这时候九星悬朗,北斗有九星,众星拱卫,是天枢所在,七曜周旋,日月纬阴阳,五星纬五行,地球有了日月运行,寒来暑往。
根本在阴阳,乾卦之后是坤卦,两者相反相成,一阴一阳,一天一地,相辅相推不断变化产生整个宇宙万物,其他六十四卦,卦序相反或者颠倒,相反相成,生生化化,无穷无尽。
学习分学养和修养。
先人许多先知先觉者都了解造化之源阴阳之理,大可以治国平天下,小可以修身齐家,格致诚正最难,人生两大病,懒和傲,格物致知是以学养治懒病,诚意正心是以修养治傲病,学养和修养,也是一阴一阳。
学养一般问题大概有三个,一是心浮意躁,没有专心学习,喜欢浮光掠影评头论足,喜欢浅尝辄止自以为是,这是人的习性,对身心成长有害无益,外行看热闹,内行才能看到门道。
二是杂乱无章,没有学习方向,没有读书计划,没有自我约束,一会看这本书,一会看那本书,所谓按照自己兴趣学习,最后杂而不精,东拉西扯,没有底蕴可言。
三是怕苦怕难,有的内容看不下去就不看了,凡是看不懂的地方往往是最需要学习的地方,没有攻克,半途而废。
修养问题大概也有几个,一是没有学以致用,读书只是填充知识,眼高手低,学究气十足,有一点学究叫天真,十足的学究叫书呆子,读书没有实践,读得概念满脑子打转,伤身耗神,不如不读。
二是没有真正实践,许多书讲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大都是心灵鸡汤,偶尔喝喝无伤大雅,经常会消化不良。经典是实学,熬的是骨头汤,宁静致远,学而习之,实践出真知,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发人的智慧,可以解答人生疑问,切实解决生活问题。
三是没有循序渐进,知道不等于做到,行动一分不等于做到十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和习是一个逐渐熏陶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挫折和磨难,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最适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