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归来
(2018-12-22 14:02:38)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天人之际 |
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却无法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悖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在局中不知局,当我们无法远距离观看这个世界,我们容易被我们生活经验所束缚,所见所闻好像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人离开这个世界去空谈旁观者清将无法生存,这也是人生悖论,仰望星空不要忘记了脚下厚实的土地,当我们不再嗅到土地清新的味道,我们将失去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我们将失去走向广阔世界的大门。
这种人生悖论在先人的探索中不是问题,生活在他处和身处这个世界不是矛盾的事,人事说的是天道,天道离不开人道,说人道也在说天道,说天道也在说人道,这是经典的风格,如果只用人事来开,离题太远,如果只用天道来看,太过玄虚。
犹如一颗大树,树根向泥土深处蜿蜒,根有多深,本有多厚,枝干有多高大,树叶有多茂盛,有了根本,枝叶从嫩芽绿叶长起,才能渐渐斜伸出枝干,才能渐渐长满树叶向蓝天白云伸展。
深扎于根才能向往无限辽阔的苍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站在宇宙造化根源看万事万物,天施地化,一任自然,一种超越的态度,一种超脱的心境。
天地不是我们认为的仁慈,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同样的雨露,同样的阳光,有些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些种子长成了小草,同样的气候,同样的土壤,有些叶子已经枯黄,有些叶子仍然绿绿葱葱,同样的冰雪,同样的严寒,有些花草结束了生命,有些树木仍在冰雪中挺立。
春天来了,每粒种子都有开花结果的可能,可又有多少种子腐烂在泥土中,自生自长,自长自灭,自然而然,这是最大的仁慈。
圣人法天地,任自然,不是我们认为的仁慈,对待每一个人都充满大爱,对待每一个都冷酷无情,每个人为自己说的话负责,每个人为自己做的事负责,冷静地看着云起云伏、人来人往,尊重每个人的意愿,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自律自强,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天地之间空虚,冲和之气周流环转,好像风箱一样,一伸一缩,一动一静,万物自生,生命自长,不枯不竭,生生不息。
阴阳合德,冲气以为和,多言遭殃,不如守德希言,多事害神,不如清静育德,处处都是中和的智慧。
《道德经》第六章成象,“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不存,用之不勤。”玄阴而牝阳,还是一阴一阳,这是太极枢纽,造化之本,阴阳之间有谷神,谷空如虚,空谷有音,在自然看,天地之冲气如谷之虚,人是万物之灵,谷神也指虚灵的天性。
道本自然,绵绵不绝,天性至诚,悠久博厚,孟子说过一句话:“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跟禽兽之间的差别实际上很小,没有了谷神,失去了天性,人不将是人。
荀子说过同样的话:“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水火有气息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最为天下所贵重,不讲道义,没有天性,人不是人。
人的生命顶天立地,与天地并列,为三才之一,天地交泰,可以裁成天地之道,可以辅相天地之宜,不能这样的不是人,起码不是成人。
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覩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
《孔子家语》记载,颜回问夫子成人是什么样的。
夫子说,成人能通晓人性人情的道理,通达事物变化的规律,通明阴阳有形无形的变化,可以在一气圆通中探求宇宙的本源。达到了成人的地步可以学习仁义礼乐,如果能探索事物广大精微的道理,那要具有深厚的德行。
在一些人眼中,古人经常制造伪书,对自己的著作没信心,借助古人之名来壮声势,辩论不过人家,打着古人之名进行论争,为了自己虚名虚利,假托古人之名伪撰图书,或是直接窜改古书。
不否定有这样的人和事,但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只是一个猜测,这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与其说制作伪书是古人所言所行,还不如说是现代人的劣言庸行,没有文化自信,学术造假腐败,失去人格,没有精神,没有比今天更加水深火热了。
《孔子家语》是这样被说成伪书的作品,从天人之际来看,这本书甚至比四书还真切,跟五经的风格相通,五经在历史上是最少被改动删改的,相比之下,四书好像经过梳妆打扮的小姑娘,失去了许多重要线索。
《易经·系辞下》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易为三才之书,介乎天阳和地阴之间人作为中,人得阴阳之间的冲和之气。
《易经·说卦下》再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天地之道恒常如新,有仁有义的人德配天地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易经》用三爻成为一个卦象征“天地人”三者相互依存的重要,人在中间,顶天立地,位于中央。
董子依此而说:“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一个人在天地阴阳之间,只有正心正意正行以天地正气规范自己,不违背天地法则,才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如今,我们几个人能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平等公正对待万物?
几千年枝繁叶茂的文明大树已经病得不轻,枝叶憔悴,蛀虫丛生,一边啃吃大树讨活一边大骂大树不好吃,这不是做人应有之德,受过荫庇,得过恩惠,最起码的敬重应该有,吃祖宗的饭,挖祖宗的根,这不是一个华夏子孙所应为之举。
无知无欲,无知,不执着自己知见,无欲,去除私欲守住底线,不敢为,不敢肆意违背规律有所作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进德修业之法,治国安邦之举。
魂兮归来,落叶尚且知道归根,去鸟尚且知道归巢,有多少飘荡在外的游魂?又有多少不知东西南北的游子?
人为天地所生,人之所以为人,“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天赋人以仁义之性,使人发挥德性与自然和谐和睦,与社会共存共荣,这是人之为人应有之德,没有此德,满街飘荡的都是游魂游子。
董子《王道通三》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
王乃是贯通天地人的大人,每个人都是王者,王者归来,人人皆可为尧舜,这是先人的理想,也是先人对后人最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