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立道生

(2018-12-08 22:06:46)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天人之际

针灸有得气的说法,得气一般定义为针后有酸麻胀的感觉,从医术上来说,这是扎准穴位的表现,古人说“一针二灸三中药”,针灸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平素之所问,是谓《素问》,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灵枢》是神灵的枢要,从先天之气的角度看,《灵枢》讲的是身体灵气的枢要,针灸通过调整身体灵气枢纽来养生治病。

灵气是一炁化生的一种表达,源头在自然,人从自然中来,调节的是人先天之气,自然一气圆通,针和灸使人身心一气圆通,决人之生死。

这可能是先人为什么这么推崇针灸的原因,“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孟子集义以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荀子用礼以治气养心,“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这些养气的功夫,根源都在自然一气圆通上说,分别在中医能用针灸等方式来实现,社会治理体现在内圣外王上,面对的人数更众,面临的情况更复杂,内圣的修养功夫很难从治理上体现出来。

秦汉之后,许多人打着内圣外王的旗号,不一定有内在修养的功夫,可能只是政治号召或者别有用心,即使有内在的修养也不一定能实现理想的社会治理。

我们不忌讳谈玄,忌讳不懂原理而流于谈玄论怪,玄而不妙,私心杂念,害人害己,忌讳因为避免谈玄谈而流于形质,失去根源,中医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灵魂,越来越没有力量,没有自己的立足地。

中医的根源在传统文化,根源在自然之学,学文化就是学中医,学中医就是学文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养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相通,一个文化人转向自然之学就是一个良医。

《管子》是一本有趣的书,谈社会治理的时候有更多的自然视野,谈天地自然的时候有独特的人文视野。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

 

人的生性平和中正,平正之性之所以失去,一定是因为喜怒忧患等情绪的侵袭,人有情绪要发而皆中节,诗可以节制愤怒,音乐可以去除烦忧,礼可以调节喜乐,行为谨敬可以持守礼仪,内心静定可以端正行为。

诗书礼乐可以是外敬内静的内在修养方式,可以外化为治理社会的方式,通过诗书礼乐的教化,回到人本自具有的安和之性。

中医可以借鉴治国之理通过针灸药物的方式调整因受内外搅扰而失去和谐的身心,修齐治平也可以借鉴中医理法用诗书礼乐等方式来治理失去平衡的社会。

养生治病和修齐治平的道理非常趋同之处,强调心主,心是君主之官,人体最重要的领导者,主宰着身体五脏六腑,荀子说心为天君,管子在修身范围内着意于心治心安。

 

何谓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

 

天道精蕴全在心体悟,心治则感官自理,心安则感官自宁。治身和治国都离不开心治心安,心的调理在心本身,心的安宁也在心本身。

儒家方向在社会治理,医家方向在养生治病,探讨人的生命如何与宇宙造化、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同步,调理身心,尽心尽力做到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阴阳合其吉凶,合于自然之道。

如果不懂传统文化,不知自然之学,用自以为是的观点理解先人,中医要么显得愚昧无知,要么跟玄怪之风联系在一起,有意无意地欺骗误导大家。

如此看,《素问》是平常之所问,也是天人之问,列子将宇宙造化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素问》问的是人形质的化生,未成形和已成形之间的学问,天人之际的话,问的是天人之间有形无形如何相应的学问。

《内经》叙述了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贤人,能够“把握阴阳、调于四时,和于术数”,阴阳的层次非常多,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不可胜数,然而,要点在自然的虚无和万有,又为道和德,几乎是最高层次的阴阳,由此演化出许许多多不同格局不同层次的阴阳。

天覆地载,四时是宇宙化生之后的阴阳,术数具体到自然、社会、人体的方方面面,借助一个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来确定自然的变化规律,这个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是我们经常说的格物致知。

术数的方式依循自然,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分别四时,为天人之学,着重在天人合一,观天道而行人道,由人道而通天道,由始至终暗合天道。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无为是自然之道,恬淡是自然之心,心境守在自然虚无之中,寿命得以长寿,不过,与天地始终的寿命可能并非是肉体,性命常春,精神不朽。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中医有无为恬淡的修养,应自然虚无之道,形神才能兼备,针灸才是真正的灵枢之针,灵枢之灸。

习医之初,有同样的人同样的病同样的药方不同医生开有不同的效果的疑问,究其根本,还是在医者之修养,理想的修养,《中庸》“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退而求其次,《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剖析推理,类而明之。

修心养性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迷恋于技术,取法于形质,不能说不明不白,只能说不是生命探索的全部,人除了形质的存在,有精神的存在,还有跟天地社会更广阔的联系,中医根深叶茂,离开了生命完整的认识,我们可能只看到森林里的一棵树,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上的一粒沙。

真正在根本上用功,从三省吾身开始,天道虚无,我们有太多的自以为是,静以养心,反思自己一言一行,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才可能真正领会中医背后的源泉。

《管子》说道与术,“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后羿善射不在于射箭的动作,造父善驭不在于驾驭的把式,奚仲善于造车不在于坎削木材的架势,医者善治也不在于医术的精通。

本立而道生,功夫在诗外,在文化当中,在自然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气圆通
后一篇:至道在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