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圆通
(2018-12-06 21:20:56)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天人之际 |
道家的视野,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果道有准则的话,自然是最本质的特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当中,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纯任自然,自然是道的原理和准则,《道德经》的学问源于自然,师法自然,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自然是静悄悄的老师,天籁之声,地籁之声,是自然所言;花鸟虫鱼,高山大海,是自然所画;风雪雨霜,日升月落,是自然所行;日月星辰,大千世界,是自然所书。
辅嗣先生解释自然:“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生克制杀,没有终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没有谁制定这个规则,没有谁执行这个规则,没有谁干扰这个规则,没有任何欲望和意识,这是自然规则,道法自然,本来如此,只有如此,这是道贯穿的原则,这是道和德所以尊贵的原因。
自然包括天地万物,人也在其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最接近自然与道的地方叫天性,与生俱来,本自具有,自然来,自然去,自然生,自然死,没有失去自然本性的是真人,失去天性脱离自然的人叫假人。
道按自然的方式造化流行,无为而无不为,因为“无”在为,遵从自然法则,所以什么都能为,师法自然,律天则地的同时,顺其自然,学自然清静无为之法,这是必须遵循且要灵活应用的准则。
法自然,可以清心寡欲,反求诸己,“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可以功成身退,逍遥自在,“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自然之道。
诸子百家的学问皆源于自然,儒家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道而言天道而不离人道,这是自然规则。如果是人,连人的本分都没有完成,没有足够的基础谈更广阔的自然之学,人道不离天道,人道中践行天道,渐行渐近的时候自然而然明白性与天道。
道无生无灭,虚无寂静,这是无极,无极描述宇宙未有之前的状态,没有任何确定的形状,没有任何确定的性质,没有任何动静,混混沌沌,扩充能塞乎天地,敛藏能入于细微,无物不有,不能测度,不能衡量。
无极生太极,自然而然,没有谁在命令,没有谁在指使,宇宙开始有了起点,无中生有,时间在这里开始流逝,空间在这里开始形成,万物在这里开始生发。
虚空之中最初形成的气叫元气,一气圆通,元是开始,天地万物,随元气而生,随元气而化,元气区别于后天之气,宇宙中最先产生的气,也叫“炁”,炁字上面是无,下面是火字,本来没有的虚空中有了初始的能量。
道生一,体用不分,道是这个一,一炁化生也是这个一,《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无极,是体,是道,是O;有是太极,是用,是德,是一,所以,“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生万物,炁养万物,万事万物才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万事万物离不开道和德,离不开形质和环境。
无极与太极难分难解,体用不二,如果用《中庸》的话来表达:“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与道德同体异名,“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天道,法天则地,说的也是人道。
这种体用不二的状态,如果偏于体,是《道德经》的道,是《易经》黄中通理的中,是《尚书》允执厥中的中,夫子君子时中的中,如果偏于用,是《道德经》的德,是《易经》的易,夫子君子时中的时,是夫子天下归仁的仁,仁者爱人恰如炁生万物,只是表达的偏重点不同。
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如果只是局限到社会人事中,很难理解和领会古人思考和探索的深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每一句都不是虚言,有实实在在的求证,学问从探究天人之际开始,由天道而人道,由天道看人道,由人道达天道。
太字是大字下面加一点,说自然的开始,太也有最早的意思,说的是宇宙未生之前的状态,先天河图也在描述这种状态,先天,天地未生之前的状态,用五行来推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金木水火土表示宇宙化生的各个状态。
列子说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可以看作“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诠解,也可以看作河图描述宇宙演化的解说,太字强调宇宙未生之前的状态,描述了从无到有的四个过程,太易说未见元气的情形,太初说元气开始的情形,太始说物形开始形成的情形,太素说物质开始形成的情形。
无极之道邈远玄奥,一炁化生之后逐渐具象,《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精气与炁,实同名异,管子用自然视野的精气来描述体用。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精气弥漫宇宙,一炁化生万物,无所不在,《内业》万有本源的说法:“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精气“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弥漫于天地之间,万物依此获得生命,在地生成五谷,在天聚为众星,流散到天地之间叫天地精神,精气越多,智慧越高。
一炁化生,天地精神,孟子用浩然正气来形容,《正气歌》是浩然正气最精炼的概括:“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创造万物,赋予万物各种各样的形质,在下创生山川河岳,在上创生日月星辰,在人世被称为浩然之气,充满整个寰宇。
精气生机勃勃,栩栩如生,除了精气来描述,管子还用灵气来形容,“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道本虚无,生成万物犹如有一只看不见的妙手在作用,这种作用叫灵气,灵气纯净程度不同,化生形质的清浊程度也不同,最初由道化生的炁最纯净最精粹,接近于虚无,灵气也最强,物质结构越复杂,想法念头越杂乱,存在状态也越凝执。
《易经》用神来形容一炁灵动,“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神明,是说万物生长变化有一种神妙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见不到端倪,神妙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