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自然
(2018-12-04 14:54:56)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天人之际 |
通权达变,用《易传》的话来说为“以时发也”,管子的话来说为因时,“多内则富,时出则当。而圣人之道,贵富以当”。博纳则丰厚,适时用之则得当,圣人之道,重视丰厚而运用得当。
博纳丰厚,因时得当,源于宏远的天人合一观,“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散之至于无闲,不可名而山,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橐天地,其义不传”。
宙合的意思为上通于天,下深于地,包括四海之外,合拢天地,好像一个包裹一样,散开来可以渗透到没有间隙的极小地方,说不出名字,大到没有什么物体在其外,小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在其内了。
这是先人治事的依据,源于自然之道,用于社会治理,“本乎无妄之治,运乎无方之事,应变不失之谓当。变无不至,无有应当本错不敢忿”,根据天地真谛,运用在事事物物人人的方方面面,应变而不失误就叫做得当,事物千变万化,处理起来没有不得当的,治事始终没有离开天人合一这个中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夫子多从人文看天道,管子的描述天道人道皆有,道家多从自然看天道,《淮南子·天文训》详细描述了天地的化生。
宇宙未形成以前,一片虚空,这种状态叫太昭,没有时空,无极的世界,混混沌沌,清清静静,杳杳冥冥,迷迷茫茫,恍恍惚惚。
在一片虚空中产生了宇宙,宇宙之中有了元气,元气之中,轻清上升而为天,重浊的部分下降凝聚为地,上升下降对宇宙时空而言,轻清的部分是宇宙广漠的虚空,重浊部分是宇宙看得见的日月星辰。
宇宙起源于虚无,虚空产生宇宙,“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分,阴阳未判,万物未生,寂静澄清,不知从何开始不知从何结束。
淮南子对开天辟地前的宇宙状态说得精细,《列子·天瑞篇》大致分成了四个状态: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即时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垺,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
无极解答了宇宙从那里来到哪来去的问题,解答了宇宙始终大小的问题,天人合一的思考和探索解答了人类何去何从的问题,还解答了社会如何治理的方向和中心,这是先人探索宇宙的法则,这是诸子百家的主线,先人对此深信不疑。
古今中外,无数人在思考和探索宇宙终极真相,只是表达不一样,《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跟夫子“四毋”近似,一种从人文伦理上说,一种从教法修为上说,说的都是达到宇宙原始状态的做法。
《创世纪》写道:“太初,上帝始创天地时,大地混沌一片,是个无边无际的黑暗深渊,强风于水面刮掠。上帝说:“要有光!”立刻就有光。上帝见有光很好,就把光明与黑暗分开,称光明为昼,黑暗为夜。于是黑夜临,晨光现,是为第一天。”大地混沌一片是虚空状态,由此虚空而生光明和黑暗,阴与阳,阴阳再化生万物。两种描述,分别在于一是自然视角,一是宗教视角,描述的方式千差万别,说的东西近似。
《易经》大都描述太极衍生阴阳之后的事情,静下心读,经有许多弦外之音,衍生背后有天地的根本,由无而生,不因人生,不因人亡,这个“虚无”,是中,是道,是“上帝”,也是“如来”,宇宙开始都是同一的,因人因地因时而有不同的说法,本源都在一个地方。
世界真相只有一个,不管什么表达,都是一样的,师法自然是我们文明的传统,宇宙本来虚无,是道,是易,是太一,是太虚,自然视野下的描述和印证。
先秦典籍还有比较人性化的表达,有一个称呼叫昊天,太虚广大叫做昊,所见所看最大者是天,用昊天形容道的广莫无边,还有一个称呼叫上帝,人间最尊贵的莫过于帝王,宇宙中最尊贵的莫过于道,用上帝形容道的至尊至贵。
隋唐时候佛学进入中土,借用中文意境,佛陀又名如来,如来如去,无来无去,没有来没有去又无处不在,描述大道至虚至静的境界,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传教士借用上帝则个名词为其信仰中造物主的译名,也在描述大道创生的境界。
站在自然的视角,描述同一个东西,表达不一样,但各个地方情况不同,实践不一样,我们的文明源于自然,天人分际,兼容并包,由人而天,人道中不离天道,最没有排斥异己打压异端的风气。
易本为自然之学,描述宇宙造化,由天及人,再有天人之际的思考和探索,降本流末,学儒流于酸气,学道流于怪气,宗教流于贼气,离本来越来越远。
读先秦诸子,每每常叹,我们文明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站在苍穹上描绘整个世界的图景和社会的前景,也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只是后辈子孙越走越远,忘记了我们本来如此富有,忘记了本来可以回家的路。
天地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易经的变化模拟宇宙万有之变而不离根本,从源头来说是道,从生生来说是一炁所生,阴阳相摩,宗明其迹,取之以“象”,物有大小,时有长短,取之以“数”,错综复杂,索其脉络,取之以“理”。
以象观形,以数推演,以理尽性,从了解世界的真相开始,尽管我们未必看到真相,通过学习了解世界很大很大,人很小很小,小到微不足道,做起来却从小事做起,放低姿态去欣赏由道衍生出来形形色色的世界,再由形形色色的世界感受生生不息无始无终的道,这是格物的出发点,也是为学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