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权达变

(2018-12-03 15:53:24)
分类: 天人之际

“言必行,行必果”,夫子说过的一句话,不管什么事情,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

这句话颇为励志,不过,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样的人是不知变通的小人。

读书学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自高自大,认为为之乎者也咬文嚼字都是古董作风,慢慢发现,古人的思考和探索比我们高远得多,当我们认识到这点,我们有一段时间放低自己身姿,潜心为学。

学到一定时候,我们以为掌握了天下的道理,往往又开始自高自大起来,说到做到,以为无所不会,以为无所不能,最可怕的是用这些道理衡量别人,评价外界,效果适得其反,知道没有做到而要求别人,这是知反求诸己没有自知之明不,这是迂腐固执没有变通之能,真是“硁硁然小人哉”。

再回过头学习,古人一针见血指出了这是小人的行径,“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说的也是这时候的言行,觉得自己是大人,其实是小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使是博学,距离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距离很远,把自己的头低下来才发现很多内容没有读懂。

仔细体会以前读过的话,很多话只是浮光掠影,只是断章取义,没有真正理解,真想说的时候无话可说,古人把已经要说的话说完了,要走的路都写完了,再说再写也是引用,许多问题的思考,细微的体认,古人都说得明明白白,余下的路,是自己行而知之,求证先贤的精神和境界。

养正是初步阶段,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之后才有可能明理知天,学养和修养圆融之后才可能符合现实,合乎道义。

《孟子·离娄章句下》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通达的人,答应别人的事不一定要做到,做事不一定要坚持到底,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说话做事要识势知时,不同时势不同时候有不同的处理,假如遇到社会风气不好的时候,不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遇到品行不良的人,不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通权达变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夫子是一位知时达变的人,孟子称夫子为圣之时者也,“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可以一起学习,不一定可以志于道,志于道不一定可以立身处世,立身处世不一定可以通权达变,识时务,通权变,一步一个脚印,做到“无可无不可”随心所欲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间不可亲手递接物品以免肌肤接触,这是礼,如果嫂子掉到河里,是否可以直接用手去救。

孟子说,见死不救是豺狼禽兽的行为,平时男女授受不亲符合道德,嫂子不幸掉进河里以手搭救符合权变。

这段话还涉及社会风气不好的时候如何自处如何达志的问题,天下人落水只有用道去救援,嫂子掉到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用双手去救天下的落水人,这是不可能的事。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对“权”有如下解释:“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权的本义是悬挂在秤杆上的秤锤,可以称量物体轻重,为人处世中,权变目标在不失其正,合于常经,只要用权合乎道义,没有残害别人的动机,不“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 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在一起就可返回善,合乎道义。

夫子非常活泼,孟子非常生动,不是后人印象当中那种迂腐泥古不知变通的僵尸,经和权好像天平两端一样,如果把握是用中的艺术。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违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为君子通权达变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违反中庸,因为小人的言行迂执无所变通。

《易经》是用中识时达变的天人之学,在孔孟看来,用中识时达变是人事上活泼泼的通权达变,《管子·宙合》说因时,有更多的自然视角。

 

“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浧儒,取与之必因于时也。时则动,不时则静,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也。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贤人之处乱世也,知道之不可行,则沉抑以辟罚,静默以侔免,辟之也犹夏之就清,冬之就温焉。可以无及于寒暑之灾矣。非为畏死而不忠也,夫强言以为僇,而功泽不加,进伤为人君严之义,退害为人臣者之生,其为不利弥甚。故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以待清明。

 

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轨迹,圣人法天则地,遵行天地之时,遵守事物之归,动静开合、屈伸取予因时制宜,合于时宜则动,不合则动则静。

古代贤人有志向而不宣扬自己,潜藏收敛而注意隐藏自己,处于乱世,知道天地治世之道行不通,用静默的方式求得免祸,这种静默好像夏天的时候去清凉的地方,冬天的时候去温暖的地方,并不是怕死不忠诚,强言强行会带来杀身之祸。

往大点说,强言强行不合君臣之道,往小点说,伤害了个人性命而无益于世,所以,静下来,修身养性,等待时机实现志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失其正
后一篇:师法自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